阅读记录

第2章 圣旨就是圣旨[1/2页]

朕乃一代圣君 皇家雇佣猫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天亮之后,
      朱厚照起床在殿里晃了几圈便无聊的端着下巴呆呆望着东宫院落里凋零的枯树,
      小小的脑袋在窗户前,对着异时空的蓝色天空入了迷,思绪也飞出了紫禁城。
      跨越500年的时光,他其实特想知道这个年代的北京城是怎样?
      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又是怎样?
      人们怎么生活?
      江南的女子,西北的汉子,戍边的士卒,稚子、女童、文人才子、贩夫走卒……
      何不食肉糜的想,也许不是太子,每日会更精彩些也说不定。
      但现在他就是太子,这紫禁城,洪武永乐、洪熙宣德,至如今的弘治,之后注定会是他的故事。
      “殿下,”带着黑纱帽的老太监躬从殿外快步走了过来,他有些气喘,还擦了擦汗,动作略微有些夸张、
      “如何?”朱厚照垫着下巴,也没看他。
      刘瑾添油加醋的说:“这些外臣当真可恶,我听说陛下是以商量的口吻和几位阁老提议待明年春日转暖后,再提东宫出阁讲学之事,却没想到阁老们跪了一地,就是不同意陛下所请。”
      其实大概猜到是这样,但真的听了还是叹了声气,
      窝囊透了。
      本来弘治朝的臣子们还是很不错的,诞生了一大批有能力名臣。
      但是这些个皇帝和臣子相处的关系始终让他觉得难受。和坐牢似的。
      朱厚照秀气的眉头落了几分,眼神之中有几分凝思,随后缓缓的开口,“东宫现在有詹事府的官吗?有的话,给我叫两个过来。”
      詹事府是专门为太子服务的官方机构,类似于教师团队的概念。只不过其中许多官,并不是那么实。
      像大名鼎鼎的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右春坊右谕德,属于詹事府。但他同时也是翰林院的日讲官。
      太子现在还很小,也没有正式开始读书,所以相比于后者,前者几乎就是个名头,基本没什么事。
      詹事府的一把手吴宽,弘治八年回乡守孝,大约也要到今年年底才能回来。人都不在一切还是照常。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不在。
      詹事府里有专门负责记录太子言行的小官,叫左、右中允。
      刘瑾想到的也是这两个人,“回殿下,左右中允在,殿下要见他们?”
      老太监心里有些许抗拒,皇太子开始主动接触文臣,这可不是什么好现象。
      就如同文臣不希望太子只接触太监。
      太监也不喜欢太子和文臣走得太近,
      以至于在真实的历史中,詹事府的官员还向皇帝告状,说太监总是找理由让太子请假,不来读书。
      “嗯,快去!”
      深秋的微风有些许凉,但吹拂在身上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不久之后,身着青色官服的两位……应该说是中年人了。
      岁数不小了,官职还不算高。但是他们都是清贵翰林出身,又都在东宫,一旦改朝换代就是青云直上。
      朱厚照坐在石凳上,这两位照例叩拜,口称:“臣左中允杨廷和、臣右中允张天瑞参见殿下。”
      杨廷和?
      这名字熟悉,他忍不住多看了一眼,发现他鬓发也有丝缕白色了。
      “平身吧。你们两位,都是什么功名?”
      杨廷和先说,他语速不疾不徐,“臣是成化十四年戊戌科赐同进士出身。”
      张天瑞则回:“臣是成化十七年辛丑科一甲第三名。”
      朱厚照点了点头,仿佛他知道赐同进士和一甲第三名的区别似的。
      只能糊着说:“都很好。”
      言罢便让刘瑾着人把书案抬了过来,上面是笔墨纸砚和一本《大学》。
      他个头小,只能把书案放得低些,同时让刘瑾举着书,翻开第一页,照着上面歪歪扭扭的写下八个字: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随后说:“这几个字,两位先生谁替我读一遍?”
      杨廷和和张天瑞互相看了一眼,殿下这是要读书?
      但他们心里都清楚,太子读书是有很大的规矩的,绝不是他们两个小臣在这私自就可以教的。
      说句不好听的,谁知道私下里你们教什么给太子?至明朝后期,就有臣子骂过一些阁老权势过重,竟然连教授太子的内容都必须得给他们看过才行。
      这些讲究,他们两个十几年的为官生涯,不会这点敏感性都没有。
      但是皇太子这样直接把他们两个人召过来询问,似乎又不能不答?
      而且,太子召他们到身边,尚属首次,这等近身机会也是非常诱人。
      杨廷和心思一动,便说:“太子询问,不可不答。”
      这是其实说给张天瑞听的。
      后面才是

第2章 圣旨就是圣旨[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