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36章 归国谣[2/2页]

收藏纪元 半半道人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点并校”就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态势横扫全国小学。
      仅2001年,中国就减少了6.7万所小学,速度创历史之最。
      据统计,从1976年到2016年的四十年间,共有91.6万所小学在中国消失。
      从改开前的百万小学,到后来的小学数量已不足二十万所,其中消失的基本都是农村小学。
      结果却是,2008年到2011年,中国小学辍学率从5.99‰上升到了8.8‰,退到了1997年的水平。
      辍学的主体已从小学五、六年级变成了一、二年级。
      如此结果,显然和节约的那1670万不成比例,事与愿违。
      2012年,上头下文对持续了十年的“撤点并校”运动叫停。
      ……
      十二奶奶从屋里取出一个结实的纸箱,里面大都是信件,一封封做好分类,每一类都用小纸条捆好,上面用娟秀的小楷做好标记。层层叠叠的封锁着老人的青春年华和酸甜苦辣。
      她轻轻取出其中的一摞,上面的小纸条上写着“与某某”的字样,正如她所说,是三封信件和一幅竹纸的书法。
      十二奶奶轻轻的推了过去,道:“就是这个了,你先看看。”
      李东飞颤抖着打开那件书法条幅。
      条幅写的是《归国谣》:
      “今宵月,直把天涯都照彻。清光不令青山失,清溪却向青滩泄。鸡声歇,马嘶人语长亭白。
      丁巳年秋,游学梅城,得新词,书之寄吾友向举。某某。”
      丁巳年,正是1917年。
      领袖独特的字体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成型,再看三封信件,笔墨越发恣肆,风格越发明显,建国后那封更是一眼可辩,加上信件的来源和老人的要求,绝对的真迹无疑。
      “老太太,我有一个想法,您看是否可行?”
      李东飞拍了几张照片,平复了一下心情,道:“我希望能换个条件,比如给村里修路,或者给村里一大笔钱都行,这样更能有利于帮助他们改善现在的生活。您说呢?”
      有时候问题是不是问题,并不取决于问题本身,而是取决于站在问题前的人。
      李东飞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撤点并校的问题,但是李家的传统势力范围并不在湘省,一座小学看着不大,但现在大的方案已定,必须要进行很多的置换才行。
      远不如花钱来得简单干脆。
      “修路也好,增加收入也好,这是政府和村长的职责,我不能越俎代庖。”
      十二奶奶摇头道:“小学一旦搬走,必然会有很多人辍学,教学质量必然下降。当家的以前是族长,他的族人不能一代更比一代愚昧,这是他的因果。”
      “你可能知道村里农民苦,但农民为什么苦呢?或者说,农民最大的敌人是谁?”
      十二奶奶拢了拢鬓角,将一根根银白色的头发拢到耳朵沿儿上,说道:
      “在那个时期无数人被打倒在地,为什么现在一看,大部分身居高位者或者富甲一方者,还是当年那些被打倒的人呢?”
      “那些威风八面打倒别人的人,却还是重复祖辈贫穷的循环。”
      “野蛮,只能创造问题,不能解决问题。”

第136章 归国谣[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