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22章 合适的选才制度[1/2页]

重生之吴霸春秋 迷惘的小羊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我吴国有稷下学宫,常年聚士子三千,传道受业解惑。”
      庆忌缓声道:“官吏选拔,多由稷下学宫出,或是朝中公卿百官举荐,让寡人得以任贤用能。”
      “然则,各郡县仍有游学士子,不为人知。有出仕之心,而无入仕之途,何以也?”
      “寡人早年颁布求贤令,不问出身,唯才是举。”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选才不择生。此乃我吴国的用人之国策,可为祖制,世代不变……”
      顿了一下,庆忌又环视一周,看着陛台下的公卿大夫们,朗声道:“而今社稷正是用人之际,吴国之官吏,位居天下列国之首,却仍旧略显贵乏!”
      “寡人之意,是在我吴国建立一套完善的任贤用能制度,是为——察举制!”
      事到如今,庆忌终于是打算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才选拔制度。
      为何?
      因为吴国现在的疆域辽阔,郡县众多,官吏的总数位居天下之首。
      然而,吴国对官吏的需求,仍旧是捉襟见肘的。
      这么多年来,吴国一直都在对外扩张,灭越吞楚,征辟岭南,兼并西南之地……
      官吏的需求,一直是吴国长期以来的一大问题。
      不可否认,吴国有着当今天下最大的一所最高学府——
      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当中,每年的士子不可计数。
      三千只是一个概数,因为稷下学宫分为政学院、法学院、商学院、医学院、工学院,五大学院当中,个个士子都能识文断字,或身兼多种才能。
      因而稷下学宫常年以来,士子总数都是几千人。
      何以供不应求?
      一些士子,的确是澹泊名利,暂时没有出仕之心,庆忌也不便于强求。
      在天下士子仰慕稷下学宫之学术鼎盛,纷纷入吴的时候,士子们也未必会真的出仕吴国。
      老子、孔丘、晏婴、季札、孙凭、孙武、计然等等,吴国鼎鼎有名的大贤,比比皆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突出成就,被天下人所敬仰。
      正所谓大浪淘沙,一些士子能否出仕吴国,还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庆忌而言,这种盛况,不啻于“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还是出现了。
      部分士子怀才不遇,没有被朝中的公卿大夫所赏识,然后向庆忌举荐。
      这就导致吴国有一些人才被埋没,或者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转投他国!
      这是庆忌所不能容忍的。
      “大王,不知道何为‘察举制?”
      作为太宰的计然好奇的询问道。
      闻言,庆忌微微一笑,说道:“这察举制,顾名思义,是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地方三老,要求选拔年龄在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者,协助地方长官推行政令。”
      “各郡、县、乡、亭(村),需记录其品行、仪表、年龄,按一定标准推荐人才。”
      “同时,孝弟力田,奖励有孝弟的德行和能努力耕作者,与三老同为郡县中掌教化的乡官,自此成为定员……”
    &

第622章 合适的选才制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