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2章 周朝:需卦中的文明蝶变(三)[1/2页]

跟着姓名学国学 青港沉沙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儒家为何如此看重礼乐呢?
      中国的礼乐文化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那时候的国家大事,最重要的是祭祀和军事。祭祀是上古时代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行为,礼最初是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的仪式。祭祀时,必须有舞乐颂天娱神,以表达对天地神灵的虔诚和敬畏。
      因为祭祀是极其严肃庄重的活动,所以举行祭祀仪式时要讲礼制、遵秩序、分位次,渐渐的礼便有了别尊卑、定贵贱、御民心的作用,而祭祀用的音乐则被认为可以和民声、怡心性、养情操。
      据说,主持祭祀仪式的人被称作儒。
      早在上古时代,中国礼乐文化便已经萌芽并初具规模。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尧命舜摄政,修五礼;舜命伯夷为秩宗,典三礼。据《史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尧舜时期便已有了比较成熟的礼乐制度,经过夏、商、周三代的传承与发展,最终以周礼为标志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礼乐文化。
      古人对音乐有多么重视呢?礼乐制度下,音乐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社会等级和文化的象征。《礼记·曲礼》云:士无故不撤琴瑟。士大夫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随意停止演奏琴瑟。孔子非常喜爱音乐,有“子在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说法。他曾向蜀人苌弘请教韶乐和武乐的异同之处。
      士,原指执干戈配弓矢冲锋陷阵的战士,意即武士,后来却演变成了持书卷坐朝堂纵论天下的读书人,也就是文人士大夫。同一个士字,为何表达的意思却能兼容文武呢?
      这大概因为所谓士,主要是指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而在文字出现之前的上古时代,所谓的教育主要是对战士的教育和训练。
      儒家有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礼是道德礼仪,乐是音乐素养,射是射箭技术,御是驾驶技术,书是书写艺术,数是理数运用。在文字出现并普及之前,战士要练习的只有四艺:礼乐射御。
      先秦时期,战士属于最低等贵族,身份要高于平民和奴隶。因此他们在苦练射、御、干戈的同时,还要学习礼仪和舞乐。战士们哼唱的乐曲,包括曲律和歌词,合起来就是诗歌。诗歌中的歌词经口耳流传下来,最后成为《诗经》的主要内容。待文字出现并普及之后,教育的内容变成以读书识字为主,于是士的内涵便渐渐由武变成了文。
      周公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法律等制度,甚至将日常饮食起居、婚丧嫁娶等都纳入礼的范畴,创建了系统化的礼乐制度,并将其作为周朝的政治典章和社会规范,在全天下推行礼乐之治,形成孔子所推崇的“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化。
      周礼上承前代礼法,下启皇权时代,为我国秦汉以来的国家机构建制提供了参照体系。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后,隋朝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其

第42章 周朝:需卦中的文明蝶变(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