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66章 闭关锁国[2/2页]

跟着姓名学国学 青港沉沙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施“一口通商”政策,开始严格实行全面防范洋人、隔绝中外的闭关锁国政策。
      根据一口通商政策,外国商船不得再进宁波,不得进入浙江海口,只能在广州口岸停靠通商,而且只允许英、法、荷、葡四国商船来华贸易。清廷为此设立了广州十三行,作为唯一外贸中介,负责管理外商的进出口业务,并监视外商的活动。
      清廷还规定,外商只能在每年的九月至次年三月来华贸易,其余时间必须离开,且不得逗留中国过冬,不得外出游玩,更不得随意接触中国百姓。
      为说服清政府改变闭关锁国的政策,沙俄、英国等欧洲诸国纷纷派出使团来华磋商。
      公元1762年,由于沙俄违背原定条款,接纳清朝逃犯并擅自加税,乾隆帝决定小惩大诫,下令关闭恰克图边市,撤回所有中国商人,停止与俄国的一切贸易活动,严禁商品走私。沙俄不得不主动向清政府示好,遣使赴恰克图谈判。
      出于对中国北疆安全的考虑,乾隆皇帝同意谈判。双方使团的谈判重点集中在对中国皇帝和沙俄女皇的称呼上。经过为期数年的磋商,俄国屈服,双方重新签订了《恰克图条约附款》,结束了第一次中俄贸易禁运。
      英国则在试图向中国倾销违禁商品如鸦片等等时,遭到清政府的严厉打击。
      公元1793年,英国以补祝乾隆八十大寿为名,派出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八百人使团来到中国。双方还没开始就通商问题展开谈判,首先在觐见礼仪上进行了一番拉扯。
      按照清朝规定,外国使臣朝见清朝皇帝时必须行三跪九叩礼,马戛尔尼不能接受,只同意行单膝下跪的英式礼节。
      乾隆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既然不愿三跪九叩,那你们就等着吧!
      马戛尔尼为达目的,只得委曲求全。双方达成一致,先举行对英使团的欢迎宴,行英式礼节;后正式举行乾隆万寿典礼,行三跪九叩礼。
      马戛尔尼在接连单膝下跪和三跪九叩后,见到了乾隆帝,递交了英王乔治三世的一封信。信中提出了清朝开放珠山、宁波、天津等口岸通商,允许英商仿效俄罗斯在北京设货栈买卖货物,取消澳门和广州之间的转口税,允许英商自由往返澳门、自由传教等一系列请求。
      乾隆帝也回了一封信。他说中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需要增强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并非没有好处。
      清朝前期,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遥遥领先世界,农业、手工业、商业、运输业迅猛发展,人口、经济、文化均达到历史巅峰。清朝闭关锁国,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海上走私以及海盗行为,防止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同时有力促进了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利于中国的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
      但是,其坏处更多。
      闭关锁国是一种防止外来文化、思想而采取的孤立主义政策,它阻碍了中外联系,极大限制了中国对外经济、文化、科学的交流,抑制了中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妨碍了先进的文化和科技进入中国,客观上使中国错过了与世界接轨的机会,导致中国在科技、制度、思想等领域落后于世界潮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和孤立。喜欢跟着姓名学国学请大家收藏:

第466章 闭关锁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