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
“万万不可啊!”
“万万不可行分封之策啊!”
只见一个稍上年纪的言官陈怀义跪着伏倒在地。
直接当众劝谏到:
“皇上!”
“自汉唐以来。”
“汉高祖刘邦大行分封,结果造成了诸王之乱!”
“那唐皇李隆基也遍设藩王,结果又引起了安史之乱!”
“这都可以作为前车之鉴啊!”
“皇上!”
“老朽知道您册封皇子的本意是戍边卫国。”
“但臣以为。”
“历朝历代最大的祸患,那就是这些手握重兵的藩王自身啊!”
“他们拥兵自重,割地称王。”
“陛下百岁之后,没有不乱的理由啊!”
陈怀义的话。
虽然还真的是总结历史教训的逆耳忠言。
但在这种场合。
以这种方式。
就连那刘伯温都知道。
这就是在找死啊!
果然。
听到言官的话。
朱元璋虽然觉得也有几分道理。
但还是眉头一皱。
“你是说。”
“咱的几个儿子。”
“将来会成为拥兵自重的祸乱?”
“咱朱元璋的封王戍边之策,更是祸国殃民之源是吧?”
“好呀!”
“你一个做臣子的。”
“当着今天咱四弟大喜的日子。”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
“在这大放厥词。”
“污蔑咱和咱皇儿的血脉真情是吧?”
这时。
作为陈怀义上司的刘伯温。
当然出来打圆场:
“皇上!”
“陈怀义他喝醉了。”
“满口胡言。”
“还请看在今天是李大人大喜的日子上。”
“就饶他一命吧!”
这时。
李淳风当然也帮刘伯温说了一句话:
“是啊。”
“大哥。”
“虽然陈怀义他言过其实,实在是有些口无遮拦了。”
“但念在他也是一片忠心,也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
“您就饶他一命吧。”
看到刘伯温和李淳风都在替陈怀义求情。
况且。
之前他宣布的时候。
文武大臣那都像死寂一样安静。
朱元璋当然知道。
其实。
对着分封藩王。
满朝文武也都觉得不好。
所以。
原本要下令杀死陈怀义的朱元璋。
还真稍微改变了一下态度。
可就在这时。
朱元璋都还没来得及开口。
跪在地上的陈怀义。
就突然一挥手。
自己把自己最后一点活的希望都给断送了。
“不!”
“刘大人!”
“相国大人!”
“微臣没醉!”
“微臣清醒得很!”
“不必再替微臣求情了!”
“这次。”
“就算皇上真要微臣死!”
“那微臣也必须死谏到底!”
“微臣读了这么多史书。”
“如果知而不言,在皇上犯错的时候没有直言进谏,那才是对皇上最大的不忠啊!”
“皇上啊!”
“万万不可能进行分封啊!”
“皇上!”
可给脸不要脸。
还抢在他开恩前打断了他的说话。
朱元璋当然不打算再放过这陈怀义。
更是气得一脚。
直接将那陈怀义踢倒在地上。
然后十分不悦的离开了。
这时。
李淳风、马皇后、朱标朱棣几个皇子、二虎等人。
当然也快步追了出去。
“重八!”
“这次,虽然那陈怀义确实有些过分了。”
“但你可真要想想清楚了!”
“这次你真杀了那陈怀义。”
“今后,那谁还敢提反对意见,谁还敢提醒你啊?”
除了马皇后外。
作为长子的朱标。
当然也跟朱元璋讲起了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
“父皇!”
“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当年那李世民。”
“那也是有一个直言进谏的魏征辅佐。”
“那才能做到广开言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创造了那贞观之治。”
“就算后来李世民让人推倒魏征的墓碑。”
“但在攻打高句丽后。”
“却也还是感叹。”
“说如果魏征还在的话,一定会劝他不要对打这一场仗的啊!”
“所以!”
“父皇!”
“这陈怀义虽然耿直无礼。”
“但如果父皇您真的把他杀了。”
“迟早有一天,父皇您也会像那李世民一样。”
“也会感叹当初自己就要犯错的时候,为什么没人再像魏征一样,再冒死劝谏自己了啊!”
而看着马皇后朱标等人对朱元璋的劝。
一旁。
李淳风当然很庆幸。
毕竟。
在正常的时空中。
如果没有李淳风把胡惟庸、杨宪等人小人提前处理掉了。
那现在。
就不是马皇后、朱标等人在朱元璋身边苦心劝说了。
而又会是胡惟庸、杨宪等小人。
又趁着朱元璋大发雷霆的时候,煽风点火、打压异己、不顾大明王朝之后的发展和影响!
最后。
在胡惟庸的煽风点火下。
朱元璋不仅要将陈怀义绑进麻袋里。
当着刘伯温等言官的面。
一下一下给活活摔死。
甚至还会连刘伯温都不放过!
如果这事还是发生了。
那影响。
可就不是让刘伯温等言官御史噤若寒蝉这么简单了。
可以说。
之后。
几乎明末和清朝的所有大臣和官员。
之所以不像之前的大臣,敢大胆进谏和办事。
&
第92章 明初四大案已解决三,就差最后一个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