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36个进士,竟然全都是南方学子?”
“尤其是他们浙东的居多?”
“这宋濂!”
“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难道在他眼中。”
“咱大明,真就只有半壁江山,真就只有他浙东那一片了?”
“这就让他过来!”
“咱倒是要亲自问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果然。
开国第一场科举就闹出了这么大的不公平来。
朱元璋当然很重视。
毕竟这北方初定。
百姓的根基,本身就没南方牢固。
可朱元璋又稍微转念一想。
只觉得这宋濂,还真不是能干出这种事的人。
但那36名进士。
还真就偏偏全是南方学子。
还真就是浙东学子居多!
所以。
到底是宋濂真的徇私舞弊了。
还是这些这些落榜学子自己真的不行。
朱元璋也拿不准。
于是。
朱元璋并没有马上招来宋濂。
让宋濂和这些落榜学子当面对质。
而是先派人安置好愤愤不平的学子后。
打算先查清楚一切后。
那再统一给那些愤愤不平的学子一个说法。
但得知这个消息。
得知科举出大事了。
正愁不知道该怎么在科举里面塞进去一个“工科”的李淳风。
却突然眼前一亮。
“这第一次科举,北方学子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就像突然像看到了大好机会一样。
朱元璋都没招他。
他自己就主动前去。
打算借着替宋濂求情的机会,准备要给朱元璋塞自己的私货了。
而老迈的宋濂。
知道自己这次真难办了。
见到朱元璋后。
当然直接一跪。
“皇上!”
“老臣可真的没有偏袒任何人啊。”
跟随而来的刘伯温。
当然也替宋濂解释道:
“皇上!”
“还请允许臣斗胆直言。”
“虽然这次开榜的结果确实有些让人不能信服。”
“但本次阅卷结果。”
“并非由宋太傅一人决定。”
“而是按照李相国所规定。”
“由国子监和翰林院的多位学士交叉审核。”
“并且。”
“在进行审阅之前。”
“每一位考生的文章,那都已经被盖住了姓名、籍贯和年龄。”
“此次开榜。”
“虽然36名进士全为南方学子,并且多为浙东学子。”
“但的的确确都是凭借真才实学。”
“所以。”
“还请皇上明察!”
这下。
朱元璋才知道宋濂是真的被冤枉了。
只不过。
“真就没有任何一个北方考生上榜?”
“这?”
“不对吧?”
对此。
可就在这时。
李淳风却直接说出了北方学子无人上榜的根本原因。
“大哥!”
“其实这36名进士全是南方学子的结果,我一点也不意外。”
“因为相比早已经稳定的南方。”
“北方在元庭的统治下,战乱连年。”
“许多百姓连饭都吃不上。”
“就连许多豪门,那都家道中落。”
“大部分人连吃饭和活命都成问题,当然会有大量学子荒废了学业。”
“况且。”
“如今北方初定。”
“许多地方,甚至连前来赶考的道路和桥梁都还没修复。”
“还有就是……”
“大哥。”
“之前那广信府的夏伯启叔侄,你还记得吗?”
夏伯启叔侄?
这两个迂腐无比的儒生。
朱元璋当然记得!
当时。
大明开国。
北方初定。
朱元璋得知,在北方,夏伯启叔侄都是德高望重的大儒。
所以。
就想请两人进京。
给两人都当个大官。
结果。
夏伯启叔侄就硬是要坚持那士大夫的“忠臣不事二主”
说就算元庭灭了,亡了。
那也不会像刘伯温、吕昶那些无耻之徒一样。
去投效朱元璋。
甚至。
为了拒绝朱元璋的邀请,保持自己的名节。
夏伯启叔侄两。
当着朱元璋派去的使者的面。
拿起刀,直接将自己的大拇指给剁了。
说自己的手已经残废了,再也拿不了笔,写不了字了。
请朱元璋不要在继续为难他们。
结果。
当然是直接把朱元璋给惹怒了。
剁手都不愿来给他当官?
那朱元璋,直接就派人去将那夏伯启叔侄的人都给剁了!
&nb
第99章 工科科举?[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