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起点,可比文科的状元郎都高啊!”
果然。
这祝贺和接人的路上。
随着多路礼部官员的各种敲锣打鼓的招摇过市。
这朝廷更看重理工科人才,理工科进士比文科进士更风光的事情。
一下就传开了。
瞬间。
无数普通人家,那也看到了鲤鱼跃龙门的希望。
毕竟。
只要平时好好钻研技术和工艺。
一朝之内。
那就有可能让自己从普通的工匠和手艺人变成五品大员。
不仅能光宗耀祖。
还能得到皇上亲手题写的金匾。
更是能够鸡犬升天。
全家老小都一起搬到京城。
也正因如此。
大明上下,各界人士。
那对于工匠和手艺人。
对于将来要不要让孩子从事这些行业,那也发生了许多改观。
而与此同时。
应天府。
皇宫之内。
同样金榜题名的文科和理科进士。
也走向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诏新科进士,入朝殿试!”
在皇宫之中。
随着文科主考官宋濂的话语。
文科进士们排成两排。
左右各一列。
都昂首挺胸,意气风发的鱼贯而入。
走进了皇宫大殿之中。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宋濂带着文科进士们进入朝堂。
在“万岁”完了之后。
全都跪到地上,对着朱元璋一叩首。
这时。
朱元璋才一抬手。
“平身,都起来吧。”
“谢万岁!”
文科进士们也全都挺起上半身来。
对着朱元璋一拱手。
这才从地上站了起来。
朱元璋,则也从龙椅之上站了起来。
向前走了几步。
对那些文科进士们说道:
“你们啊。”
“是咱大明朝第一批文科进士。”
“咱啊。”
“看到你们都这么年轻,是真的高兴。”
“但同时,也是真的担心。”
“在开国之前。”
“咱也招揽了不少文人名士。”
“可有些人呀。”
“名声虽大。”
“在书屋之中坐而论道、舞文泼墨还行。”
“但真让他们当官。”
“给他们一个小小的地方治理。”
“那就眼高手低。”
“仅仅是办一个公案。”
“那都临场着急、心里哆嗦。”
“甚至,因为惧怕地方上的刁民与豪强恶霸,连秉公办理的胆子都怕没了!”
“因此。”
“咱这殿试啊,那就不再让你们作文章了。”
“明天起。”
“咱就把你们派到各地州县。”
“以一年之期为殿试考核的期限。”
“若你们下到各地州县。”
“能在一年之内做到查真伪、辨虚实、不欺民、也不被刁民所欺。”
“真能学到那些在书房里、书本中学不到的为官的基本功。”
“那咱再把你们招回来。”
“再让你们回到朝中,担任和你们治理功绩相匹配的要职!”
而相比朱元璋让文科进士的“下乡”
理科进士那一边。
李淳风也给出了一个“入阁”的最终考核。
只见。
当所有的理科进士来到大明科学院时。
却发现大明科学院极其普通。
就是在宫中的僻静一角,把那些老旧的房屋给腾了出来。
连翻新都没翻新。
若不是门前挂了一个“科学院”的牌匾。
那还真没人知道这是干什么的!
果然。
相比之前的光宗耀祖和无限风光。
在看到这平平无奇,甚至有些简陋的科学院的那一刻。
大部分还在喜悦中的理科进士。
内心都凉了半截。
并且。
科学院刚刚成立。
一个关乎大明生死存亡的“重大任务”,那也马上来了!
只见。
在李淳风为了考核瞎编出来的危机下。
这些大明的第一代数学家、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们。
全都眉头紧皱。
“什么?”
“西方的红夷。”
“带着佛朗机炮?”
“就要从海上打过来了?”
“三个月内,如果我们造不出类似这佛朗机炮的子母炮,那大明,真就要完了?”
第102章 进士下乡?但科学院刚建成,西方红夷就从杀过来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