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令她的儿子拿出所有的财货,投进青海湖里去。
      原因是,那个老妇人做了一个梦。
      梦见青海湖里有个神,那神向她讨要供奉。
      她儿子不敢不从,真就把所有财货扔湖里去了!
      你们说,这种尊守有意义吗?
      我说,并不是每一名长辈都是聪明的。
      恰恰相反,有不少长辈思想古板,根本不能适应我国的快速发展。
      如果你们觉得他们的命令有些问题,你们可以暂不执行,去向官府中的父母官询问。
      如果有老人倚老卖老,对社会和国家造成了损失,官府将对其依法处置!”
      听完这些,众人心头都是一震。
      然后,许多人都露出轻松的神色。
      一些聪明人终于明白过来,为什么赵云要写这一篇社论。
      这是为了给年轻人的思想松绑!
      从此以后,各家各户的老人,再也不能用他们的老思想老眼光来限制年轻人了。
      的确!
      这就是赵云的意思。
      事实上,在青海湖,赵云听当地的汉官倒了许多苦水。
      这是因为,在羌胡部落,除了听贵族的话,就是听老人的话。
      如果是放在以前,这没有什么问题。
      然而,在夏国,不少老人的话,根本就是在和夏国唱反调。
      就比如黑教。
      之所以黑教现在还不能断根,就是那些老人的古板思想在作怪。
      他们自己依然盲信黑教,并强令可以被他们影响的后辈,继续偷偷地信仰黑教。
      出于华夏民族尊老的优良传统,官员们一时都没办法。
      赵云干脆就写了这么一篇社论,彻底抹消了老人指导后辈的法理性
      为了让官员们放开手脚,他还在最后特意加上了一句:依法处置!
      也就是说,老人犯错,也是该咋的就咋的。
      该杀头杀头!
      该劳改劳改!
      段正淳读完这篇文章,习惯性地向旁边伸手。
      他的妻子早已端着一个竹筒站在旁边,连忙将竹筒递给了他。
      段正淳咕咚咕咚喝了几口,递回竹筒,再次低头看向报纸。
      “下面是新闻。
      【
      到7月20日,南面已经再次拓土二千里!
      大王有令,在新拓之地上面,再建城池三座,并设卫所三座,巡检所九座。
      截止7月25日,我国已向金城郡移民36万。
      ……
      】
      ”
      这些都是国家大事。
      如果是以前,普通百姓根本不会去关心这些。
      但在夏国,在这群衣食无忧的工人群体中,关心国家大事已成习惯。
      听着国家不断向外拓土,众人的心情都是昂扬起来,个个面带自豪神色。
      这正是赵云需要的。
      在这个时代,几乎是所有人,都没有民族和国家的概念。
      于是,人们就特别重视“家族”。
      把家族利益摆到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之上。
      赵云一直都在刻意弱化民族概念,却在强调国家的概念。
      通过小说,通过报纸,这种观念已经开始深入夏国军民之心。
      拥有了国家概念的夏国人,自然就会以国家利益为重。
      到了未来,当夏国进入汉地,以强硬手段对付世家豪强之时,夏国军民也会坚定地站在赵云这一边。

第430章 段正淳读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