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1章 爆发七国之乱[2/2页]

汉朝兴衰史 马踏飞花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外人瞎掺和啥?”
      晁错的老父亲苦苦相劝。
      看着风尘仆仆,一脸倦色的父亲,晁错心中不忍。
      但他毫无退意。
      “父亲,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岂有危险就退让的道理!”
      晁错不接受父亲的规劝。
      “儿啊!我一个老百姓不懂那么多,我只想保住咱的家族,听爹的话,放弃吧!”
      “爹,孩儿恕难遵命,国家需要我,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我也要走下去!”
      晁错一脸正气,试图说服父亲。
      “我、我求你了,我给你跪下了!”
      晁错的老父亲“扑通”给儿子跪下,声泪俱下求他放弃削藩。
      “儿啊!谁愿意削藩让他们去,走!跟爹回家,咱不趟这浑水。”
      晁错执迷不悟,扶起父亲扭头走了,只留下风中凌乱的老父亲。
      “作孽啊!老天爷,我咋生下这么一个犟种?家族亡矣!”
      在返家的路上,晁错的父亲选了一棵歪脖树,悬绳上吊而死。
      ……
      汉景帝前元三年,在晁错主导下,朝廷商议要削减吴王刘濞的封地,还要收回他的铸币权。
      刘濞得到了消息,开始暗中活动。
      他找到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共七国预谋造反。
      “哥几个,刘启对诸侯王举起了屠刀,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不反死路一条,反,也许有一条生路!”
      “对,反他奶奶滴!有什么了不起的!”
      西汉“七国之乱”就此爆发了~~~
      为这次造反,吴王刘濞预谋了多半年。
      他首先联系了楚王刘戊和赵王刘遂,这两个诸侯国封地大,国富兵强,
      另外,此二人的封地都受到了削减,对刘启恨之入骨。
      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
      以上四人都是高祖刘邦的孙子,齐王刘肥的儿子。
      这四个诸侯王对分封很不满意。
      文帝活着时,把齐国拆分为六,这四个兄弟的封地,实则是分割的大哥齐王的地盘。
      看听上去很乱,说白了七国叛乱,是刘邦孙子之间的争斗。
      吴王刘濞还鼓动其他诸侯国加入,却被拒绝。
      吴王刘濞造反,是旧怨新仇叠加的结果。
      景帝刘启曾经用棋盘砸死了吴王刘濞的长子刘贤,此仇一直没报。
      如今削藩削到他头上了,愤怒之火迅速被点燃,自然而然,吴王刘濞成了谋反带头人。
      ……
      即便是造反,也要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这七个诸侯国打起了“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
      意思是把所有的责任推给了晁错,说是晁错挑拨皇室宗亲之间的关系,造成兄弟间反目成仇。
      面对这种形势,晁错理应一马当先为皇上挡枪。
      不知晁错脑袋里那根弦搭错了,居然鼓动景帝御驾亲征,他自己则留守京都。
      景帝一听心中暗骂:“奶奶滴!还没咋地,晁错往后躲,把老子推到前线去。
      晁错是不是想让我去死,他当皇帝?真没想到他是个贪生怕死之人!”
      景帝本来心眼就小,如今晁错又提出这样的建议,瞬间对晁错充满了怨恨。
      也许晁错没想那么多,只是让景帝亲临前线鼓舞士气。
      晁错力主削藩,对于后果他肯定考虑过。从他拒绝父亲的劝说,说明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所以不存在晁错贪生怕死的问题。
      就在这时,丞相陶青,廷尉张欧,中尉陈嘉请求上书满门抄斩晁错。
      景帝犹豫不决。
      就在景帝犹豫不决时,袁盎上书要面见皇上,说有要事相告。
      景帝一皱眉,心说袁盎一介平民,他能有什么要事相告呢?喜欢汉朝兴衰史请大家收藏:

第121章 爆发七国之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