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带兵抗刘的是一个名叫陆逊的书生,此人名不见经传,孙权怎么就放心把军权交给他?”曹洪笑道:“刘备久经沙场又气势汹汹,孙权如此安排,恐怕真的会像贾太尉所说,一边倒的战局。”
潘归蒙说:“非也,我说的一边倒,是刘备根本不堪一击。”大家一听顿时都愣了,这怎么可能?潘归蒙看了看司马懿,见他也是不解的神情,心想,这些人毕竟不像自己提前知道剧情,所以无法想象这场战役最终的结局,这样很正常,现在这个局势,估计没人看好孙权和陆逊,于是说:“正如伯仁所说,刘备这七十万虚的很呐,按照刘备目前的实力,还要分兵防着我们,就算七拼八凑,总兵力也不会超过五六万,孙权给陆逊的三四万兵马应该是个实数,而且东吴目前处于守势,所以从兵力上和攻守局面上来说,是势均力敌的。但是同一支军队是否强大,最大的区别在于统帅是谁,刘备虽说久经沙场,但是他自己作为统帅几乎从来没有打过胜仗,可以说刘备的军事素养是不高的,而陆逊虽然没什么名气,但是他的军事能力和谋略不在周瑜和吕蒙之下,陆逊对刘备巨大的优势,就像吕蒙打关羽一样,考虑的并不是输赢的问题,而是如何以最低的损失干掉对手,所以我认为,陆逊一开始会示弱,然后出其不意一举击溃刘备。”
夏侯尚说:“这个陆逊有这么厉害?”潘归蒙说:“是啊,此后二十年,东吴的兵权都将是此人掌管,而有他在,我们拿东吴是没有办法的。”曹真说:“有这么夸张吗,我们大魏无人能与之一战?”潘归蒙瞥了一眼司马懿说:“有是有,不过没有必要,就算打赢了也是两败俱伤,最后刘备坐收渔利。”陈群说:“如果如太尉所说,刘备大败,我们不是可以借机收复汉中,进而进军川中。”潘归蒙说:“陆逊挟得胜之师,是不可能看着我们攻击刘备而无动于衷的,唇亡齿寒的道理他肯定知道的。”
曹丕说:“按老师这么说,我们既不能攻吴,又不能伐蜀,天下何时能一统。”潘归蒙说:“陛下不用着急,国与国之间最终拼的是综合国力,天下九州我大魏得其六,而且中原富庶之地尽在我手,我们只需在经济、民生、军备等方面加快发展,过个十几二十年,我们的国力将超出吴蜀很多,到时候自可不战而胜。”曹丕说:“十几二十年,朕现在都四十多了,如何等得?”潘归蒙不愿在朝堂上和曹丕争论,而且他知道历史上曹丕会急不可待的用兵,自己也不能改变历史进程,于是说:“臣老了,所以想法也比较保守,请陛下恕罪。”曹丕说:“老师知无不言,何罪之有。来人,传令子孝将军,率本部人马驰援孙权,但不可参战。”
接下来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彝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刘备被打的大败,但是有曹仁隔江虎视眈眈,陆逊也不敢追击,收复了被刘备占据的荆州江南四郡便撤军了。曹丕不愿坐视孙权发展壮大,也不信陆逊真像潘归蒙说的那么厉害,没有听从潘归蒙委婉的反对意见,率军攻打吴国,结果无功而返。
等到223年4月,蜀中传来消息说刘备病故,刘禅继位,诸葛亮领益州牧,开府治事,总摄蜀国军政大权。得到刘备病故的消息,朝堂上下都是一片欢喜之色,都开始琢磨乘机攻打蜀国的事。而对于潘归蒙来说,他看了史料,知道自己离一命呜呼只剩两个多月的时间,心里充满了不安、恐惧还有一些好奇,他现在生理年龄才七十二岁,放在现代来说,还没到平均寿命,而且他感觉自己身体状况好得很,什么毛病也没有,这史料记载他两个月后会是寿终正寝,不是生病也不是意外,难道好好的就突然断气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现在必须要把身后事安排一下了。
首先他把司马懿、朱灵、荀?、陈泰、何曾、傅嘏、贾访喊到一起开了个会,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把这些和自己关系紧密的文臣武将聚在一起,朱灵和陈泰本在外驻守,这次也是秘密来开会的。潘归蒙在会上明确了,自己死后由司马懿作为世族联盟首领。司马懿因为在曹丕上位的过程中贡献最大,因此现在他是曹丕面前首屈一指的红人,大家自然对他作为领袖没有任何异议。
接下来,潘归蒙把任铃儿、贾访、贾三、车儿、左喜、梁瑞召集到无忧寨开了个会,正式将家主之位传给贾访,今后山寨、酒楼、商行、情报网全部听命于贾访。贾访之前已经参事四年,近三年已经基本上由他在管事,所以这个决定大家毫不意外,都表示一定效忠新任家主。
然后,潘归蒙在自己的府宅把全家召集起来开了个会,宣布自己死后,由长子贾穆承袭自己的爵位和食邑,贾玑自己会另外向皇帝申请爵位和食邑。任铃儿正式晋位正妻,自己死后一切丧事从简,所有人只允许守孝七天。
这些事情都安排完,潘归蒙靠在正堂当中的椅子上,大脑不停的运转着,想着还有什么事情忘了没吩咐。一家之主交代后事,家人们的心情自然不好,不少女子都在偷偷的抹着眼泪。曹氏说:“老爷,您身体这么好,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死呢?”潘归蒙说:“我是南海仙人的弟子,对自己的命数自然非常清楚,命数一到,我就要去仙界报到了,所以大家不用太难过,这应该是件喜事才对。”潘归蒙为了尽量冲淡悲伤的气氛,所以还是拿神鬼出来说事,当然大家肯定是深信不疑的,大家都知道能位列仙班自然是极好的,但是人离去后就再也见不到面了,所以大家还是开心不起来。
第114章 奏对压群臣 临终定后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