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零五章 江水绿,海门红,群英荟萃[1/2页]

开局阻止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 社会和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卯时二刻,天边泛起了鱼肚白。
      京口城边,大江与海水的交汇处,微风起伏,波浪冲荡,发出哗哗的响声,正映衬着黎明如此的寂静。
      京口城中的百姓大多还在熟睡。
      到了重阳这一天,收获和播种的农活初步干完,可以稍稍的松口气。
      但是那北固山下却已经热闹了起来。
      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的北固山山前的平地上火光通明。
      一片大空地围着四边,十几步便支起一个大火盆,燃烧着熊熊火焰在这天未大亮的时候进行着照明,放射光芒。
      每一个大火盆前都有四个卫兵在一旁站岗。
      五颜六色的兽旗在火光的映射下迎风飞舞,给这沉沉消退的夜色天上最后的光辉色彩。
      空地外面的小道上,甚至是草地上都站满了人。
      三千名来自四方的书生在此处等待着检查。
      长长的队伍排了六队。
      豫章的单独站两队,其余两千名来自荆州、扬州、徐州等地的排成四队。各队都是五百人。
      各自拿着自己的报名信息、官府给的凭证,在此处等待检查。
      检查过一个身份无误,便放进去一个。
      虽然三千名文人需要等待,但是刘备等人为了这件事儿也是早做了准备,下了大力气,留下了充足的人手,因此动作也不算慢。
      卯时四刻的时候,天边已经泛红。
      红日虽然才刚刚露了一小块脸颊。但它放射出来的光芒,已经比那成百上千的火盆更加的炙热耀眼。
      三千名文人的身份已经核查无误,全部进入了空地中,在士兵的看管下开始从山道上山。
      从山下抬头仰望北固山,曲曲折折的山道时隐时现,隐约在翠烟之中。
      天边虽然已经有了亮光,但是在这早晨却还显得有些低暗,若非山道上每隔十几步便有一名士兵手持火把站在一旁。很容易走着走着便已经不知身在何处。仟????d
      苍翠的青山之中,有火把构成了一道火龙,儒生们踏着开辟的山道前行,如同踏在火龙的背脊向天边的楼阁登去一样。
      隐没在山间的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在翠烟的遮蔽之下,时而半抱琵琶。
      山间没有大片空地,所以这么大的书院,许多建筑却都分散在山林之中星罗棋布。
      这些亭台楼阁做工却也并不一致,如此大的工程,在仓促的赶工之下,有些精致而有些普通。
      朴实无华的灰蒙蒙的瓦片,与墨绿的树叶引为一体,像山石一样,普通而又坚实。
      精致一些的楼阁,刷满红漆的柱子支撑着飞檐翘角的琉璃瓦,在半边红日的照射之下耀起金光,金碧辉煌,在山势的映衬之下,更显大气磅礴。
      文人们踏着步向前走,眼前的壮美,四周的幽静,以及全都肃穆着并不多言的同伴,使他们心里也愈发的感觉到神圣。….于此时大汉建筑风格的朴实不同,那飞檐翘角,金碧辉煌的琉璃瓦明显的不是这个时代的建筑风格。
      董良的古建筑不是白学的,谁在诸葛亮那里得到了总设计图,但并不是没有加入自己的想法。
      飞檐翘角,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的部分。若飞举之势,常用在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的屋顶转角处,四角翘伸,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所以常被称为飞檐翘角。
      飞檐的起翘角度越高,则屋面的反宇弧度越大,直接影响雨水顺瓦面向外排出的角度,起翘越高,出水方向更向外,就可以避免雨水溅入屋内。
      飞檐凌空,翘起的屋檐像是将楼台神秘的面纱揭开以角,由此也可以获得更大的采光面,使屋内更加的明亮。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道: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这里的阿房宫,其实就是杜牧的想象,他是将唐朝的建筑形式放在了咸阳。
      秦汉时期的古建筑是没有飞檐的比之飞檐的灵动,显得硬朗古朴。
      此时此刻,董良和刘备等正站在书院的高台上向下眺望。
      为了重阳日的讲学,董良提前两三日便已经住在了这山上。
      而刘备、诸葛亮等人也是在昨天夜晚就已经来到了这里。
      除一部分要在山下值守的官员之外,京口城中大多数有名有姓的大人物全都云集于此。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董良和刘备对这次讲学的重视。
      刘备身边有诸葛亮、庞统、关羽、董良等人。
      一侧有英姿飒爽的周瑜带着吕蒙等原江东武将,另一边则是张昭,顾雍以及众多江东本地官吏。
      洋洋洒洒汇聚一堂,也算得上是群英荟萃。
      凭栏远眺,居高望远。
      天边的红日已经彻底的从地平线上跳跃而出,悬挂于辽阔的海面之上。
      浩荡江水如同玉带绕过北固山,如同浮玉暗中带绿,江水与海水交界之处,也可见到那泾渭分明之景象。
      红日高挂天边,与海水连为一体,如同海中龙门现身,将碧波的大门映照的通红。
      低头看山下空地,火光摇曳,人头浮动。
      曲曲折折的火龙上,一个个英姿勃发的儒生稳步向前。
      “各州群贤毕至,如此可称群英会否?”
      刘备感觉老怀大慰,忍不住的哈哈直笑,畅快的开口问道。
      “北顾书院依山而建,吸引各州士子,云集来投,四方之英才汇聚一堂,如何不能称作是群英会?”
      回答刘备的非是诸葛亮、庞统,也非是董良,而是张昭。
      张昭略带苍老的声音此刻也显得有些激动。
      跟随孙权之时,他兢兢业业,但却像是一个背负着高山的老王八,他是江东的定海神针,身上压力巨大,维持着整个扬州。….那如今跟随刘备之后,在刘备的壮志感染之下,在此勃勃生机的集团的前进的氛围之下他也有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感。
      此刻他感觉自己不再像是那背着石碑的乌龟,反而感觉自己是狂风,自己是乌云,正在浮着一条真龙,腾空而起,直上九霄。
      “山名北固山,书院是北顾书院。只希望我们能早日北顾中原,饮马黄河,还于旧都。”
      刘备在着山风的吹拂下,畅想着未来。
      东边的红日照射着众人红光满面,山风的吹拂,让人胸襟开阔。
      “如今群英荟萃,主公文有卧龙凤雏张先生顾先生,武有关张赵周等,皆是天下难得之英才。曹孟德如今,虽挟天子令诸侯,但所依靠着也不过是

第四百零五章 江水绿,海门红,群英荟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