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百六十五章 寿宴(1)[2/2页]

我在现代留过学 要离刺荆轲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sp;  等菜肴端上来,早就冻得硬邦邦,若非是炖菜根本咬不动。
      所以,赵煦只是装装样子,就在坐褥上神游物外。
      反正,他等下还有一餐——今夜在大内后苑,太皇太后会再设一宴,以招待入宫的宗室、元老、外戚、宰执、大将家的命妇。
      赵煦的生母朱氏,如今就在那迎阳门内,奉两宫旨意操办此事。
      想到这里,赵煦就回头看向太皇太后,低声问道:“太母,孙臣听说,富文忠公的遗孀周国太夫人已经入京?”
      “嗯!”太皇太后嘴角微微得意起来。
      周国太夫人晏氏,自入京后,第一时间就到了高家祖宅中,拜谒了她的生母秦国、鲁国太夫人。
      又是伏低做小,言辞谦卑,又是连连称赞,说太夫人有福气,合该受天下供奉。
      老太太年纪大了,想要的东西,也应有尽有了。
      就剩下这么一个心病,如今,见着昔年自己艳羡不已的‘别人家的女儿,在自己面前如此作态,哪能不高兴?
      于是大悦,与周国太夫人相谈甚欢。
      在对方的刻意逢迎下,心情一下子就好了很多。
      太皇太后自是大大长脸,深感自己确实天下第一孝女!
      于是,便下了旨意,周国太夫人给真俸(足陌)。
      虽然富家人未必就缺这点钱,但天底下,能享受真俸支给的命妇,数来数去也就那么几个人。
      除了两宫的生母外,就是荆王赵覠的正妃还有大宗正赵宗晟的正妻。
      臣子中,还在世的,就剩下了这个周国太夫人了。
      所以,这个待遇在政治上很高。
      但赵煦知道,那位太夫人入京,肯定不是为了给自己要待遇和荣誉的——她要了,除了风光有什么用?
      人家拖着老迈之躯,不顾舟车劳顿入京,在高家、向家两位太夫人面前伏低做小。
      自是所图甚大!
      除了给富弼来争陪祀先帝神庙的位子,不会有第二个可能!
      不过,赵煦不会让其得逞的。
      倒不是赵煦对富弼有意见——上上辈子,他是有的,但在现代留学之后,他已经知道,比起其他旧党大臣,富弼算得上是公忠体国了。
      而他现在连文彦博都肯接纳,又怎会揪着富弼不放。
      所以,这纯粹是公事!
      原因很简单——太庙陪祀功臣的数量,素来稀少。
      祖宗以来迄今不过十几人,且泰半都是国初的功臣。
      一般来说,一代天子身边,能有三个位置,就已经阿弥陀佛了。
      而赵煦的父皇,哪怕在他各种骚操作下,最终神庙里能有五个位置,就已是极限!
      萝卜坑就这么多。
      他富弼先占一个,其他人怎么办?
      要知道,功臣陪祀的位置,可是赵煦手里很重要的资源!
      偏偏,其实如今赵煦父皇身边的位置,已经及其紧张了。
      旁的不提,王安石肯定有一个坑。
      毕竟,没有人可以绕过王安石去评价赵煦父皇。
      此外,文彦博能不给吗?
      文彦博给了的话。
      蔡确呢?
      韩绛呢?
      吕公著呢?
      这三位宰相,百年之后,若不能送到先帝神庙里,将来就只能放到赵煦的神庙里供起来了。
      没办法,一个是受托遗诏,顾命托孤,定策拥立的宰相。
      其他两个,则是扶保少主,安定国家,平稳过渡的功臣。
      所以就很麻烦!
      当然了,赵煦现在关注点不在这个事情上。
      毕竟,人家现在也没有提出要求来。
      赵煦关心的是另一个事情。
      “太母,孙臣听说,包孝肃公的长媳永嘉郡君,此番似乎也随了周国太夫人入京了?”
      “有这事?”太皇太后狐疑起来。
      在大宋政坛上,有的是人走茶凉,人亡政息的故事。
      何况,包拯去世数十年,他昔年留下的人脉、姻亲,都已经死的差不多了。
      别说是他的媳妇了。
      就是他的儿子包绶,你看现在还有几个人关心?
      就更不要说,深居深宫的太皇太后了。
      赵煦点头道:“孙臣确曾听说了此事。”
      “未知今夜后苑大燕,可有永嘉郡君?”
      太皇太后只能看向向太后,向太后则看着她身边的尚宫张氏,张氏连忙拿出一本小册子,翻了一遍,才终于找到了,答道:“奏知大家,永嘉郡君崔氏,已诏其入宫。”
      赵煦却又问道:“劳烦尚宫看看,包孝肃之子包绶妻可在名录?”
      张氏又查了一遍,旋即摇摇头。
      “加上她吧!”赵煦道:“包孝肃,天下名臣,清廉有声,我素仰慕,当推恩其后人。”
      对赵煦来说,拉一把包家,既是现实政治的需要——他要树立一个榜样。
      同时这个人,还必须没有争议。
      那么,就没有比包拯更合适的人了——死的早,名声大,影响大。
      另外,在熙河那边,还有十几万个姓包的少数民族同胞呢!
      他们既然仰慕包拯,那他们就会认包绶这个大表哥。
      其次,也是为了补偿。
      赵煦在现代,看过包拯子孙的下场。
      包拯一生清廉,其子包绶也是如此,其病死之时,左右察看他的遗物,清点财产,只有四十六个铜钱!
      而当时包绶可不是一般人啊。
      其死时,已经升到了朝官,而且带了馆阁贴职,出任潭州(长沙)通判。
      一个文臣士大夫,名臣之子,死的时候,却只有四十六个制钱的财产!
      虽然说,好人就会被人拿枪指着。
      但好人死的这么凄凉,还是让人念头难以通达。
      当然,若只是如此。
      赵煦或许会同情,一道旨意推恩,提拔入京,安排一个好差遣就是了。
      但绝不可能让他在今天这样的场合,主动提起来,甚至主动给两宫求情,诏包家寡嫂与包绶妻子——一个连命妇诰命都没有的小官妻子入宫,参与宫廷大燕。
      这政治意味太浓厚了!
      这是冲着给包拯封神去的!
      事实上,也是如此!
      没办法,谁叫赵煦已是三世为人,哪怕他在现代读过书,知道世界是物理的。
      可他三世为人这种事情,太过骇人。
      让他不得不敬畏点什么。
      而包拯在现代,那可是神话人物了。
      包公之名,就是青天两个字的代名词。
      哪怕到了现代,依然有百姓,受了委屈,会去包公祠哭诉,其香火鼎盛,信仰浓度之高,远非一般神明可比!
      要万一真的有什么天帝、佛祖、道祖一类的高维存在。
      而包拯真的已经成神了。
      那朕悄悄的照顾一下,包公就算再怎么铁面无私,也得承朕一个情吧?
      再算上君臣的关系。
      将来万一真的有什么事情,也能帮朕多少说句话——赵煦心里面是知道,他将来做的事情,会让这个世界,掀起怎样的血雨腥风的。
      所以,这也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大抵类似西方要烧杀掳掠的时候,就先到教堂里买赎罪券的操作。
      (本章完)

第五百六十五章 寿宴(1)[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