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六章 归程(下)[2/2页]

海权世纪 顾难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种小舢板。这样的小舢板每天可以有个两三个来回,一天下来,多的时候,一个人能钓上三百到四百条鱼。
      周清华简单算了一笔账,这样算起来,每天像这样的一条船便能有大概一千多条鱼的收获。几个月的渔季下来,也只能有差不多一百多吨鱼的收获,还比不上他所在时代的一条普通的拖网渔船半个小时的“收成”。难怪自己的时代这些鱼儿要灭绝了,要这样都还不灭绝,那简直是没有道理了!
      尽管天已黑,渔民们却并没有歇着。他们要忙着处理捕到的鱼,没有冷藏装置,他们可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保存和运输这些抓到的鱼,是渔民们最大的问题。他们有两种方法处理这些鱼,第一种方法是在岸上把它们在岸上晒干,这不,整个营地里这样的鱼干晾晒得到处都是。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在船上做成所谓的“曝腌鲟鱼”了,在那些运输鲟鱼的帆船的底舱里,鲟鱼高高的堆积到大梁之上,几个水手在其中忙碌的切割、加工,并用一层一层的盐腌制它们。
      整个渔季,渔民们就重复着这种白天晚上重复的工作,只有等到一个月之后,船上的鱼装满了,渔船才会带着这两种“鱼干”返回欧洲,所以,欧洲人吃到的鲟鱼并不是新鲜的,充其量是比较新鲜还尚未完全发臭的“鱼干”罢了。
      不少水手居然在营地里遇上了熟人!听水手们说,每年渔季,便会有成千上万的水手来吃这碗饭。周清华再一次对这样一个产业的这个作用有了些感性的认识。除了能直接解决一个国家部分的食物的问题,另外一方面,这不正是个航海学校吗?每年要为欧洲培养多少合格的远洋水手和船长呀!欧洲人能那么快的在海上扩张,能与这个没有关系?
      一个船长在不厌其烦的向周清华吹嘘如何区分鲟鱼的品级。个头特别大的叫“加夫”;其次是“马尚德”;再次是“兰格”和“拉盖”;最次的是选剩下的次品,不是腌得咸淡不均就是在堆放的时候有破损。而至于什么晒鲟鱼论重量卖,曝腌鲟鱼论条卖,还有些各种各样的挑选鲟鱼的技巧,更是让周清华感叹行行都有学问在呀!
      每年两次,船队到达此处捕鱼,第一次是一月出发,七月的时候返航,第二次三月出发,十一、二月返航,其中又以第二次收获的鱼量更多。周清华的计划便是跟着这第二次返回的渔船队返航,一路上也能多出些照应。
      于是,接下来的十多天,一群人就在这里安心的修整,等待着归程。只是,在周清华的心里,似乎越来越思念安妮和那个小苏瑞,嘴里咬着根鱼骨,看着天上的北斗星,心却飞到了遥远的大西洋对岸。
      而在那一侧,“北极星……北极星……”安妮怀里的小苏瑞指着天空中那颗相同的星星,快乐的用中文向安妮炫耀着自己的进步。
      “北极星,爸爸,回家的星星……”
      注:此处的捕鱼用钓不用网,源于历史资料纪录。

第十六章 归程(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