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十一章 双雄[2/2页]

大时代之香江筑梦 三月三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坐伦敦地铁上班,遇到堵车时甚至会打摩的,而不坐出租车出差时,他经常坐经济舱他告诫同事们离开办公室时一定要关灯他甚至要求在伦敦的员工打私人电话时自掏腰包。其实,不仅庞约翰节俭,整个汇丰亦有业内“最节俭银行“之美名。正如庞约翰所言,成本效率是“汇丰的生活方式之一“。
      而超级银行家的身份体现在,喜欢滑雪的庞约翰对于速度的追求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但在快速行进中庞约翰所释放出的冷静特质和谨慎操守却更是一般人所不可企及的。美国《商业周刊》曾在封面故事里这样评价庞约翰:“他安静内敛,却目标明确要不动声色地将汇丰打造成为全球利润最高的银行。“寥寥片语,几乎破译了庞约翰成就汇丰金融帝国大业的全部密码。
      有人曾将花旗和汇丰收进行比较后发现,花旗的业务以大型企业客户和资本市场为主导,属于全攻型,在经济增长期间表现特别出色,但盈利稳定性远逊于汇丰以存款为主导的经营模式。例如向美国大型企业借贷占花旗总借贷18,汇丰是5,投资银行收入占花旗总收入23,而汇丰是5。所以在经济大幅波动期间,汇丰的业绩更有保证,也更加吸引投资者。香港知名财经分析人士这样归纳过汇丰的经营策略,那就是以保守的传统方式应允,充分利用全球性品牌,从亚洲地区积聚庞大而低成本的资金,不断谨慎进行收购,把营运成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向新业务灌输保守管理的传统,如此类推,循环下去。
      苏格兰不是大英帝国的主体,但是它很知道如何借力帝国之势向外扩张,两者之间若即若离。在汇丰身上,既有由于进不了英帝国资本和权力的核心而刻意开辟全球市场、冒险进取的一面,又有英资传统的保守稳健的一面。特别是在国际金融界财务丑闻频出和萧墙之乱时现的今天,汇丰却显得格外地稳健和一尘不染,无疑与庞约翰对汇丰文化的虔诚布道不可分离。
      庞约翰所处的时代是金融业全球化快速发酵的年代,而在推动汇丰国际化成长的长路中,庞约翰对于购并结果与东道国的关系有了更清晰地把握和领悟,其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上升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一般而言,银行全球化战略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纯的全球购并,另一种是全球购并与全球上市并举。两者的区别是在对东道国银行进行收购的同时是否在东道国上市。如果说全球购并是全球主流银行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共同采用的手段,那么全球上市则是庞约翰为汇丰集团实施全球化发展战略锻造的独门利器:1991年,汇丰控股完成对米特兰银行收购的同时,其股票在伦敦和香港两大证交所双双上市1999年,汇丰控股收购了美国利宝集团并将其改组成美国汇丰后,经过摩根银行的推荐在纽约证交所上市2000年,在完成了对法国商业银行的收购并将其改组成法国汇丰后,汇丰控股在巴黎证交所挂牌2004年,汇丰控股收购百慕大银行有限公司后,其股票旋即在百慕大证交所交易。由于银行业在一国经济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他国并购很容易触动东道国的敏感神经。因此,与单纯全球购并相比,全球购并与全球上市并举的策略不仅仅制造出了丰厚的资本收益,更加重要的意义的在于它能够淡化由于并购所可能形成的对东道国的进攻性威胁。如今的汇丰不仅通过资本市场吸引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万股东的眼球,而且,庞约翰反复倡导和推崇的“环球金融,地方智慧“的和谐经营理念正在全球快速辐射。
      叶欢通过回忆,发现庞约翰也是他急需的人才,反正叶欢是各种缺人才,如果把他招揽到手,说定嘉华银行会走上前世汇丰的道路呢,毕竟叶欢不差钱。于是叶欢通过咨询公司联系他们,准备拿出三顾茅庐的精神来招揽人才。

第三十一章 双雄[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