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叶欢梳理了一番长平之战的史料,他总结说,长平之战是由一系列的意外引发的双方逐渐添油而成的大战。叶欢分析,中国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很少有跨年战事,而且还是影响农时的国战,而长平之战前后持续了两年。根据史料分析,长平之战的主战场在赵上党,前期前锋战的时候,廉颇已经丢失了不少险地。至少在赵括接手之前,秦国没上白起的情况下廉颇都是是屡战屡败的,也是败军失地,虽然没有实地考察,也可以知道赵军的形势并不好。
从秦赵两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就可以发现,当时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秦国占有当时粮食主要产区巴蜀和关中还有楚国的汉江平原,而赵国只占有一部分华北平原,其他辖地多处于山区。从粮食生产能力上来说,赵国远不及秦国,而赵国补给长平战场又需要翻越道路难行的太行山,而秦国则没有这个难题,他们可以借助水运,所以,两军对峙对赵国经济压力比较大。赵国经过赵武灵王改革,军队是以骑兵为主力,骑兵本来就不适于防守,而且战马的维护成本比步兵高得多。所以,赵国在经济实力不如秦国的情况下,在维持成本远比秦国高的情况下和秦国对峙,叶欢不认为赵国能够一直支持下去。所以他认为,无论秦国是否实行反间计,赵国都是会换将的。赵括选择进攻也不会是水平有问题,因为他从赵国来,他知道赵国的情况,所以他是带着任务到长平的,他的任务就是进攻。
还有一个就是赵王换将人选上面也表现了这一点,虽然那个时间赵国名将凋零,人才青黄不接,但是以赵家和王室的关系,他不会不清楚赵括的情况。人都是有专精的,而赵家从赵奢时代就表现的是进攻能力,以中国的传统来说,赵括学习到的也是进攻了。赵王可以不清楚赵括的能力,但他不可能不清楚赵家的情况,也许赵括能力不足,可赵王选他就是让他去进攻的,他到了长平也只能进攻了。
叶欢总结,从长平之战扩大后,赵国的失败就是注定了的,历来打仗都是打财政,赵国经济实力不如秦国,它的国家财政不支持它在不利态势的情况下和秦国对峙。秦赵长平之战是赵括在赵军士气低落,选择有限的情况下赵王的一场豪赌,赵括绝对没有传说的那样不堪。
叶欢从秦赵两国人口,农业产出,军队组成,战场环境等方方面面论证了,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只能改变廉颇的部署选择进攻,而且他在文中开了个玩笑,说赵括纸上谈兵,可是并没有文物和文字资料证实在赵括那个时代有纸这个东东。时间很赶,很多史料叶欢也顾不上搜集,在可能会有很多bug的情况下叶欢写下这篇结合他的新见解的为赵括为赵王翻案的文章。
第六十二章 长平新解[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