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套北平笺谱是必买的,卢灿又重新将这六册书页都翻看一遍,谨防内页有损或者脱页。
很好,很完美!
不得不夸奖一句,荣宝斋的木板水印技术,太牛!
不对,是以荣宝斋牵头,还有淳菁阁、松华斋、静文斋、懿文斋、清秘阁、成兴斋、宝晋斋、松古斋,一共九家刻印。当年的木板艺人,真了不起!
顺便聊一句,这九家书斋,在建国之前就倒闭了四家,剩余四家在五零年公私合营时,并入荣宝斋、怡坊斋、博古斋等大的店铺中,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放下北平笺谱,卢灿再度拿起旁边的京城笺谱。
这套也不错,它完全以北平笺谱为蓝本,删改和调整了部分内容,一共三百三十页,版印时间为五八年十二月。
两本对照,放在一起收藏,还真是不错的主意。
也不知道是琉璃厂的生意真不好,还是售价太高,这样的好东西,竟然摆在摊位上?
将两套书函重新整装好,卢灿将它们叠在一起,对那位收银的年轻人招招手,“这多少钱?”
那位收银小伙子,刚被老者训过,没再敢那么横,正准备过来报价,那老者突然站起身来,“先生真是识货啊!这两套笺谱,还是我们前几天翻库时,倒腾出来的。”
“尤其是北平笺谱,是我们店中唯一的一套。”
陈崇远老先生,笑眯眯看着卢灿。
是的,他已经认出这位穿着黄绿色军大衣的年轻人了。
儿子陈子华这两天,每天都帮眼前的年轻人干活,每晚回家,都要没口夸赞这位年轻人,出手豪阔,有钱,关键是年纪轻轻,眼力极好,竟然还在香江筹建了一家博物馆,投资好几千万港币。啧啧,好几千万,什么概念?
陈崇远原本是不信的,古玩这行当,虽然不能说眼力一定与年龄成正比,但一定与经验成正比。那香江小子才不过二十岁,能强到哪儿去?
卢灿刚才进门时,他并没有认出来,但当对方从兜里掏出白手套,他马上怀疑到儿子口中的那位香江年轻人。
内陆的年轻人,对古董行感兴趣的不多,进古董铺子还戴一副白手套?扯呢!连店里的伙计搬运货品时,都没有戴手套的习惯!
这不,陈崇远见对方穿着土里土气的,心底暗笑不已。对方这么穿,无非不想引人注目,于是他的话语间也没戳破,权当看戏。
另外,他也想藉此机会,称称这位香江年轻人的斤两不通名报姓,才好称量。
陈崇远十一岁进入文古斋,给叔父陈中孚帮忙看店,一直看到文古斋五一年关门歇业。
n
第359章 意外事件[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