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公盨的来历一直是个谜。
卢灿记忆中,上辈子得到遂公盨的是宝利艺术博物馆,也就是徐奉所在的集团。
按照宝利艺术博物馆编撰的遂公盨一书中的说法,他们的收藏品采购人员,偶然间从英国的二手市场捡漏得到的,属于残件宝利得到的遂公盨,没有盨盖。
众多的专家学者,在重新检测鉴定这件物品时,发现这件遂公盨并非出土品,而是典型的传世品。
这就有意思了。
这样一件上古时期的礼器,还是最早记录大禹治水的物件,传世两千九百年遂公盨是西周中期物品,竟然没有一丝一毫的历史记录!
要知道,有关金石考证的风潮,可是从两晋隋唐时代就有了。
它是如何逃脱历史记载的?一直是个谜!
有关遂公盨,还有一个谜团,那就是铭文内容。
遂公盨底部的铭文,前三句的文辞,与存世的尚书禹贡序,完全相同。
再来说说禹贡。
禹贡是中国古代名著,属于尚书中的一篇,是先秦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记载,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
其作者究竟是谁,说法不一。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史念海在论禹贡的著作时代一文中,依照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而顾颉刚认为出自战国时秦国人之手此外还有东瀛的内藤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学者所作学说。
这就有疑问了。
遂公盨是西周中期的物品,这是毋庸置疑的后世采用了碳十四鉴定过,而当时的铜器的铭文,是一体铸造的,而非后来錾刻的。
西周物件上的铭文,竟然和尚书禹贡序上的文辞一模一样。那么,有没有可能,禹贡这篇文章,早于西周中期?而遂公盨的铭文,就是来自这篇文章?
这不是不可能的!
张博驹、李林灿两位老爷子争论的,八成就是这先有禹贡,还是先有遂公盨。
后世,有关这一问题,香江中文大学教授,国学大师饶宗颐老爷子,给出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器物铭文中的若干词句与传世文献相同,并非全无可能。铭文中起记录作用的那部分文字,很有可能是有所别的版本存在,譬如竹简的记录。
后人在编写史书时,直接
第513章 盨器谜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