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爱卿是什么时侯回京的?”
三十出头的潘美相貌俊雅,虽是武将,却似文官,此时恭谨地答道:“回太后,微臣是昨晚刚到京城。”
符太后道:“陇西一带可安宁?”
潘美道:“托圣上和太后洪福,一切安宁。”
符太后微笑:“都是爱卿的功劳。”
潘美道:“微臣不敢居功。太后,听说契丹和北汉又来犯我边境,赵匡胤将军已经带兵出征了?”
符太后道:“是啊。昨天出发的,若是爱卿你能早来一天,就能协助赵爱卿去平定大辽了。”
潘美恭敬地说道:“赵将军用兵如神,微臣万万不及。由赵将军统兵,必能平定大辽之乱。”
潘美也是参于赵匡胤谋反的一员,所以才在事变之前赶回京城,之所以没有跟随赵匡胤出征,是要留在京城观察朝廷的动向,以为内应,见机行事。
正在这时,忽然一人披戴盔甲,快步奔跑而来。
众臣大惊,不知谁敢在朝堂上如此失态。
进来的人正是韩通。
次丞相王溥心中有鬼,看到韩通如此匆忙,不由脸色一变。
丞相范质却还不知,见韩通快步而来,不由大怒,指着喘息未定脚步未稳的韩通训斥道:“韩通,你好生无礼……”
韩通根本来不及理会范质,脸色焦急,对太后拱手说道:“禀太后,大事不好,赵匡胤谋反,现在正率领大军要攻打京城!”
符太后大惊失色,不由从椅上站起身:“啊,这,这,这是真的吗?”
众朝臣也各各失色,面面相觑。
韩通道:“千真万确,微臣安排了细作在赵匡胤军中,赵匡胤已经谋反,正在回来攻打京城,请太后尽快发兵迎敌。”
符太后惊慌失措:“这,这可如何是好?京城之中的兵马,大半被赵匡胤带走,如何抵抗他数万大军?”
范质大怒,对王溥怒骂道:“王溥,你好大的胆子!赵匡胤是你举荐为将,现在赵匡胤谋反,你罪责难逃。说,你是不是和赵匡胤早有勾结?”
王溥此时哪敢多言,只是跪倒连连谢罪:“太后明签,微臣也不知道赵匡胤胆敢谋反,微臣委实没有和赵匡胤勾结。”
范质道:“到了此时还敢狡辨,来人,先把王溥斩了!”
王溥吓得瑟瑟发抖。
潘美上前一步:“太后在上,丞相大人,依微臣所见,此时赵匡胤是否谋反,还没证实,不宜斩杀王溥,免得误杀。再说王次丞举荐赵匡胤也是为国分忧,理应恕罪,如果确定赵匡胤已然谋反,再斩王次丞不迟。”
王溥感激地抬头看了潘美一眼。
符太后六神无主:“那就先放了王次丞。各位爱卿,还请你们快快想出对策,以保大周江山。”
韩通指着潘美怒道:“潘仲询,赵匡胤已经兵临城下,你还敢说赵匡胤没反?我看你和赵匡胤狼狈为奸,等我打退了赵匡胤,再来和你算帐!”
潘美神色镇定,默然不答。
符太后惶恐说道:“韩将军,现在怎么办?”
韩通道:“请太后宽心。赵匡胤犯上作乱,现在民心不服,军心未定,微臣会统领侍卫马步军迎战叛军。还请太后懿旨,布告天下,请忠义勤王之师前来助战,尤其是李重进李筠两位将军务必要请,只要我等在城内坚持数日,两位将军的大军一到,赵匡胤定会大败而逃。”
符太后道:“就依将军所言。”
韩通转身面对众大臣,朗声说道:“兵临城下,此正是我等赤诚报国之时,还请诸公竭力相助,共定天下,同扶大周。”
众大臣皆说:“定当效劳。”
韩通又面对符太后说道:“太后勿惊,微臣现在立即去召集马步亲军,兵分两路,一拒北城,一护皇宫。微臣这就前去布署。微臣告退。”
韩通行礼告辞,就要转身退出。
符太后喊道:“将军且慢。”
韩通回身停步:“太后还有何吩咐?”
符太后快步下殿,走到韩通面前,眼中含泪,望着韩通,神情哀伤地说道:“一切仰仗姐夫了。”
韩通胸口一热,单膝下跪,拱手道:“臣定以死相报!”
韩通站起,昂首阔步而出。
众朝臣乱作一团,窃窃私语,面带惊容。
潘美冷眼旁观,默不作声。
第七章:布置[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