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美的语言,间接地再现色彩。王维历来被推崇为是善写山水诗的大家,同时,又是人们公认的着色高手,在他的山水诗中,不仅善于捕捉山水景物的色彩,而且注意这些色彩的相互映衬、调和和对比,从而描绘出色彩鲜明的动人画面,丰富了诗的表现力,如《山中》一诗,“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在这首诗中,作者要写出的,是冬日秦岭山中的苍翠。但开头两句,却是用“白石出”“红叶稀”来作为映衬。在满眼的绿色中,几颗白色的鹅孵石,几片如花似火的红叶,不仅仅是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更衬托和突出了那浓绿色的无所不在和苍翠欲滴,为表现“空翠湿人衣”的感觉作了有力的铺垫。画面的整体和细节相互映衬,大大增强了此诗的艺术效果。又如《积雨辆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鹏”,在这两句诗里,“漠漠”,是水田青青的、嫩绿的颜色,较为明亮;“阴阴”,是树木翡郁苍翠的颜色,较为深暗。“漠漠”是大片的,占据了主要的画面,而“阴阴”是一个角,是画面的局部,这样,大片的明绿与局部的暗绿就形成了对比和呼应。夏木的存在,衬托出水田的明媚;水田的明亮,又衬托出夏木的深幽。这是“漠漠”“阴阴”四字的作用。但在水田这个局部中,还有嫩绿秧苗与白鹭的色彩对比;在夏木这个局部中,又有浓绿树荫与黄鹏的色彩对比。而就整个画面说,白鹭飞起的动态,与黄鹏鸣嗽的声音,又形成了另外一种对比,从而增加了诗的审美内涵。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中,对艳丽的色彩,描写的并不多,而往往偏爱对冷色的描写,如(过香积寺)中‘旧色冷青松”,那苍翠青松使照在上面的阳光也仿佛带上了寒意。其《华岳》《斤竹岭》《白石滩》《行里馆》等诸多诗作,都是以青、绿、灰等冷色为基调。甚至在客观景致中,本应是暖色调的落日,在王维诗中也改变不了其诗的冷色调。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诗中落日,不过是充作点缀的暖色块,而这仅有的暖色也被诗人笔下大面积的冷色调所融合,落日的残辉反而加剧了欣赏者对画面冷色的感受。像《归篙山作》中的:“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积山”,《郑果州相过》中的“丽日照残春,初晴草木新”。也都是这种用色方法。这种用色方法不仅体现出王维对萧疏淡雅风格的追求,也表现出他在色彩运用上,不仅仅注重景物本身所具有的色彩,还特别注意将其周围环境融合,并利用形成的奇特画面来渲染气氛。
167 第五大神宫宫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