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毫无需求的。它原产于热带,极畏寒,经霜易死,在北方只能趁无霜期种植收获。尽管如此,越往北则块根纤维越多,甜味越少,品质下降。但也并非越热越好,土温要求在35c以下,否则生长迟缓。其最有利的土温为24c;甘薯耐旱,在育苗期间只需少许水份就可正常生长,生长初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最易生长,生长中后期,需要干热中偶有骤雨;甘薯生长期均需要充足的日照;对土壤没有苛刻的要求,但以疏松较干(并非完全干燥)的土壤为宜。这些条件,和它对原生地的适应性有关。
在满足基本生存条件的情况下,甘薯就会有很好的收成。明清时期甘薯的耕作制,在北方有一年一熟单种的(主要是东北、西北的春薯)、有二年三熟的(主要为华北的夏薯,与小麦、春粟轮作),在南方有二年三作、二年四作、二年五作、一年二作、一年三作诸制。主要与水稻轮作。记述的亩产数字,普遍较高,有的说“芋之收倍于稻,薯之收倍于芋”、有的说亩产三四千斤、有的说”上田一千二百斤,瘠田五六百斤”,有的说“亩可数石”、有的说“一田之地收可十余石”,有的说 “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甚至有“上地一亩收万余斤,中地七八千斤、下地六百斤。每万斤晒干三千五百斤”的说法。这些说法中多有夸张,乃古人之通病。上引吴宝华的《中国之农业生产》中说“全国生产量甘薯达三万二千市担”,按照当时的播种面积,则亩产为一千市斤,折合薯干250市斤。共初甘薯亩产往往不到千斤,到20世纪70年代变成一千公斤以上,现在则有亩产3吨的新品种。
然而,和玉米一样,对甘薯在明清时期的种植面积不宜有过高的估计,《中国经济研究(上)》中也有19311934年的面积数字:“甘薯之栽植亩数占作物总面积2,”约32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37,张心一估计三十年代初二十五省甘薯播种面积2700万亩,占作物播种面积的176,占耕地面积的2,盛家廉等著《甘薯》一书中说1930年以前甘薯栽培面积为2701万亩。而到1949年,薯类播种面积达到了105亿亩,占耕地面积的 67,现在甘薯播种面积则约为530万公顷左右。可见甘薯和玉米一样,播种面积在民共两代快速扩大。而在明清则种植范围虽大,实际种植面积却很小。估计1840年以前,不会超过作物播种面积的2,几乎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了。
甘薯的播种面积比玉米更小,原因和它的自身缺点有关。甘薯虽然收成很多,但是含水量也很大,除去水分,重量只剩下了原来的14到15,吃下去同样重量的甘薯,营养和热量的摄入却显然不如其他粮食。如果煮食,由于甘薯甜而腻,容易使人产生饱的感觉,其实那不是饱,而仅仅是腻。作为副食,这并不算什么缺点,但如果作为主食,却会悄然的导致热量和营养严重不足,使人日趋衰弱。甘薯甜而软烂的果肉,很难与其他菜肴或调味品相配,这就进一步制约了其作为主食的用途。因此即使到今天,甘薯在除中国外的各国作物中所占比例仍是很小的(中国对甘薯的重视除工业用途外,主要还是因为人口压力的原因)。
总之,玉米和甘薯作为新引入作物,在明清的播种面积很小,对国家人民的作用其实并不显著。这也许不符合一般大众的固有观念,但却是合乎情理的。古代技术的发展,一般而言是缓慢的,作为人民生存根本的粮食作物的改变,更是受农业惯性的显著制约。从客观上说,新品种的引入需要适应本地环境,需要改良,需要学习或摸索出新的技术来管理;从主观上说,古代主要凭借经验从事农业,对毫无经验可言的新作物,摸索必然是个长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农民的怀疑,官员的慎重,都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如何使新作物融入到原有的经济体系中,如何使它找到适合自己的适当的位置,都需要时间。可以以小麦作为对比。小麦是很早进入中国的外传粮食作物,在商代就已经见诸文字,但直到战国时期才开始逐渐受重视,之后虽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直到唐代,小麦仍与土产的粟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至于小麦成为北方主要粮食作物,那是在宋代的事情了。整个时间跨度长达1500年左右。相比之下玉米和甘薯400年左右的推广期,还算是快的。
马铃薯,俗称土豆,在明清时期没有引进种植。来自各地的老农对土豆毫无所知。
烟草,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1216米,叶片较大,夏季开浅红色花朵。是新大陆物种中唯一祸国殃民之物。明清古籍中提到的烟草传入中国路线有三条:一为菲律宾至台湾、漳州、泉州。明姚旅《露书》记载:“吕宋国有草名淡芭菰,一名金丝烟,烟气从管内入喉,能令人醉,亦辟瘴气,可治头虱。”“淡芭菰”是对西班牙文“烟草”的音译,愿意为西印度群岛中的达巴戈岛。系以地名称呼植物;二为越南传入说。宣统年间的《高要县志》卷十一“实业”说“烟叶出自交趾”。但古代地方志作者一般是文人,往往不熟悉生产实践,也不熟悉科学技术,此说在农业传播史上找不到相应的证据,也没有实物或基因检测的证明,看来不过是人云亦云的讹说而已;三为朝鲜传入辽东说。据乾隆年间《盛京通志》“物产”和《皇朝通志》“昆虫草木”中说法,清太宗崇德年间,朝鲜烟草流入中国,上瘾的人很多,后金白银外流,清太宗认为应当自产以杜绝进口,于是鼓励了后金领土内的烟草种植,由于当时有“吸烟御寒”的说法,上瘾吸食者越来越多,东北大姑娘抽烟袋的说法估计肇始于此。此说跟西方人与日本的交往时间一致,也能从朝鲜的烟草种植史中得到证明。唯独时间稍晚(约17世纪20年代末开始),看来烟草传入中国有南北两条道路。
烟草的唯一用途就是制造可慢燃生烟的干叶,烟叶中含有尼古丁,可以提高人的肾上腺素分泌,提高应激能力,令人感到工作能力加强,且心情放松。但久吸成瘾,一旦不吸便产生戒断反应,即停止吸烟后数十分钟到数小时便开始想吸烟,并感到坐立不安、烦燥、心神不宁、手足无措,继而出现头痛、心慌、乏力、腹部不适、恶心、腹泻、精神萎靡、注意力难以集中、爱发脾气、困倦及睡眠障碍等等可单独或共同出现的症状。这种种症状使戒烟者对烟草的渴求更加强烈。这些症状一般在戒烟后的三四天内最为突出,尔后在1个月左右渐渐消失。但少数症状,如注意力难以集中、困倦等可持续很长时间。一旦复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烟瘾会随着烟龄而逐渐增大。由于烟叶中含有包括尼古丁在内的多种有害物质,对呼吸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均有很大伤害。常见的与吸烟有关的致命性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周围血管病变);肺、胰、膀胱、、喉、食管、还可能有乳腺和结肠的癌症;以及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
明清烟草用于防治害虫,还算是有些用处,但毕竟主要用于人的吸食,因此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反对。明清医药、农业类书籍中多有揭露种烟、吸烟害处者。《齐民四术》、《安吴四种》的作者包世臣从破坏经济方面说明:“烟出于淡芭菰国。前明中叶,内地始有其种。数十年前,吃烟者十人而二三;今则山陬海澨,男女大小,莫不吃烟。牵算每人每日所费不下七、八文;拾口之家,终岁吃烟之费不下数十金。以致各处膏腴皆种烟叶,占生谷之土已为不少。且种烟必须厚粪,计一亩烟叶之粪,可以粪水田六亩,旱田四亩。又烟叶除耕锄之外,摘头、抓虫、采叶、晒簾、每烟一亩统计之,须人五十工而后成。其水田种稻,合计插种、拔秧、蒔禾、芸草、收割、晒打,每亩不过工;旱田种棉花、豆粟、膏梁,每亩亦不过十二三工。是烟叶一亩之人工,又可抵水田六亩、旱田四亩也。凡治田无论水、旱、加粪一遍,则溢谷二斗;加做一工,亦溢谷二斗。以种烟之耗粪与耗工乘除之,则其耗谷殆不可计算。不仅占生谷之土已也,且驱南亩殖民为做烟、打捆、包烟者,其数又复不少。至各处开烟袋店铺,烟袋头尾大抵销青黄铜钱为之。制钱十文重一两,而好铜每两则值制钱二十余文,故虽严法不能禁。沮坏钱法,此宗最大。且做工之人,莫不吃烟。耕芸未几,坐田畔,开火闲谈,计十人做工,只得八工之力,其耗工又复无算,减谷亦无算。所谓烟耗谷于暗者,其弊如此。”(《齐民四术》庚辰杂著二)
烟草传入之初,曾于崇祯十一年(1638)、十四年(1641)两度诏令禁种禁吸,但禁而不止。且边兵以“御寒”为借口要求合法化,经洪承畴上书解除禁令。到崇祯末年在辽东已经到了“三尺童子无不吸烟”的程度。之后虽然清朝皇帝均不吸烟,宫中禁烟,且朝廷上也有几次禁烟的议论,但终于不能制止。
明清时期的林业和牧业都处在持续的萎缩之中,究其原因,无非是在中国传统精耕细作模式下,人口压力增大之后,作物种植,尤其是粮田占地太多,林业和牧业不得不被排挤。明代中原江南几乎所有可耕之地都已被开垦,牧场几乎绝迹,森林也难觅踪影。在清以后,更是无处不耕,无处不垦。连悬崖边上的尺寸之地,农牧分界线以北本不适合农耕的少雨地区,也种满了庄稼,在这种情况下,林业和牧业基本崩溃了。皇宫中的大柱,都只能采取诸木拼接,而不能采用单独的大木,居住所用的木材已经难找,大船的消失,也和林业的萎缩有关。在农区不仅汉代到处养马的情况已成遥远的传说,就连本是农家必备的牛,都成了富家专利。在这种情况下《天工开物》已不提及果树、牧业,《授时通考》对林业、牧业有关内容也比王祯《农书》有了明显压缩。
然而这一时期在果树种植技术和家畜家禽的养殖技术方面,仍然有些进步。最突出的是果树选种育种取得的成就。明清出现了无患子等新物种,原有的果树,新品种也不少,山东莱阳庄梨、秋白梨、上海水蜜桃,是在明朝培育出来的。明末徐火勃(同一字)的《荔枝谱》记载福州一带荔枝品种就达43个,而同一地区在北宋年间的荔枝品种为32个。此外果树的嫁接技术稍有进展。在房前屋后等隙地也种植一些经济林木。
牧业方面,牛、马的培育乏善可言。尤其在农区民间养马基本消失,牧区的管理又千年如一日,几乎没有进步,尤其血统论的缺乏,一向构成蒙古马发展的致命病根。但明中期开始与蒙古广开互市,到明末引进马匹高达三百万匹,这就有效的缓解了中原的马匹不足,到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都可以有数万骑兵。明朝并未出现宋朝那样的马荒,与蒙古的互市功不可没。清代的马政同样衰弱。伊犁马厂定额二万八千匹、察哈尔的两翼牧厂定额四万匹,已经是全国最多。以后越来越糟,马越来越少而质量越来越差,以致于清末有人发出了“地气其尽乎!”的悲叹”(《清史稿?兵志》)。牛因为具有耕作作用,所以还有很大数量。明清时期出现了秦川牛,特点为心肺健康,强壮,而且不易受惊,这点对于耕作用牛来说很重要;另有南阳牛一种,特点是体型高大,速度快。秦川牛毛色以红、粟居多,南阳牛多浅黄,它们都属于黄牛类。
猪为我国古代主要的肉用动物。明清期间华南猪和华北猪的两大类型已基本定型。华北猪为大耳猪,华南猪为小耳猪。华南猪骨质细嫩,生长快,繁殖力高,抗病力强,18世纪传入英国,成为大约克夏猪的祖先之一。猪的饲养较容易,因此它们的数量并没有下降,而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长。尽管增长幅度慢于人口的增长。
由于鸡鸭等小家禽容易饲养,因此在明清期间还是普遍存在,并且培养出了很多新品种。
乌鸡在明清期间得到推广,主要产于江西泰和县,它的特点是白色的丝状羽毛和黑色的骨骼。因此被称为丝毛乌骨鸡,简称乌鸡。传统上认为它有治疗妇科病的良好效果,“乌鸡白凤丸”的主要成分就是它。这种鸡庄不鸣见过,也吃过,外形确实奇特,至于味道,与其他鸡没有什么区别。17世纪乌鸡传入日本,后来又从日本传到西方,在那里它主要是用于观赏;
三黄鸡最早的记载是崇祯十五年《太仓州志》:“鸡出嘉定,曰黄脚鸡,味极肥嫩”。它的喙、小腿、毛都呈黄色,所以被称为三黄鸡。它的块头很大,成年雄鸡可长倒九市斤以上,所以又有九斤黄、九斤王之类称呼。后《南汇县志》中说:“鸡,产浦东者大,有九斤黄,黑十二之名”,是世界上一些肉用鸡的祖先之一。直到现在,仍是我国优良的肉用鸡种。这种鸡庄不鸣从小吃到大,小时候的家养鸡感觉难嚼,90年代以后密集养殖的大量销售,想吃小时候肉质坚韧,肉味甜美的好鸡,却已经很难了;
狼山鸡 最初培育于江苏南通一带,为肉蛋两用鸡。近代传入外国,成为奥品顿、澳洲黑鸡等著名产蛋鸡的祖先之一;
辽阳鸡 《本草纲目》记载西辽有食鸡、角鸡良种,光绪年间的《辽阳乡土志》将它们归并称为“辽阳鸡”,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辽东大骨鸡。主要是肉用;
矮鸡 《本草纲目》记载“江南一种矮鸡,脚才二寸余也”。其实矮鸡有很多种类,有名的有北方的油鸡(因肥胖得名),南方的浙江仙居鸡。除观赏外,主要用于产蛋;
寿光鸡 清《寿光县志》记载:“鸡比户皆畜,鸡卵甲他县,皮有红白之殊,……雄鸡大者高尺许,长冠巨爪,为一邑特产。”这种鸡常用于斗鸡——斗鸡早在战国就是齐鲁一带的重要娱乐;
另有柴鸡一类,主要是蛋用。
优良的鸭种有:
北京鸭它的据说历史有三四百年。最初源自北京东郊潮白河一带,后在玉泉山一带喂养。那里水草丰盛,鱼虾很多,经过长期放养优化,形成了北京鸭。它毛色纯白、生长发育快、脂肪多、肉质鲜美,适应性强,是北京烤鸭的原料。庄不鸣曾去全聚德吃过多次,初尝感觉尚可,但吃过几次感觉不能与盛名相符;
高邮鸭 主要分布于江苏里下河地区的高邮、兴化、宝应三县。是蛋用型鸭,产双黄蛋的比例较高。嘉庆《高邮县志》曰:“高邮水田放鸭生卵,腌成盛桶,名盐蛋,色味俱胜他方。”
另有广东南雄的雄鸭、四川建昌鸭等,均为明清时期培育出来的著名鸭种。
在家禽养殖方面,明清时期的进步是人工孵化已经完善。《三农纪》记载有三种方法:炕孵、缸孵、桶孵。大体上是依靠土法增温与恒温。
在家畜饲养与管理方面,明代的主要进步是推广了马蹄铁。马蹄铁可以使马蹄不磨损,从而增强马的耐久力。在兽医方面,主要是牛马的针灸学得到了发展,但很难说这是一种进步。
满清执政后,从入关就屡次大兴文字狱,大肆迫害正直气节之士。
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北乡雅溪牌坊村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举人,前后六次应试不第,感于“士子埋首四书五经,饱食终日却不知粮米如何而来;身著丝衣,却不解蚕丝如何饲育织造”,遂不再应试,曾旅游大江南北,行迹遍及江西、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新疆等地,实地考察,注重实学,从东北捕貂到南海采珠、和阗采玉。崇祯七年(1634年)任江西分宜教谕(县学教师),开始编著《天工开物》,崇祯十年(1637年)由友人涂伯聚发行。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前往安徽毫州就任知州,州内因战乱破坏,官员大多出走,百废待举。几经努力重建,使之粗具规模,又捐资建立书院。甲申(1644年)年,亳州被李自成军包围,宋应星弃官回乡。明朝覆灭,在南明任过职,清兵南下,大哥宋应升服毒殉国后,宋应星隐居不仕。大约是康熙初年去世。著述多佚,1977年,大陆发现了宋应星的《野议》、《谈天》、《论气》、《思怜》四部著作。宋应星著作极多,其中以《天工开物》最出名。历经劫难流传下来的著作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失传的著作有:《画音归正》《厄言十种》《美利笺》《乐律》《杂色文》《原耗》。就连《天工开物》,在满清高压荼毒下,《天工开物》被满清官府秘密收藏,束之高阁,在中国民间失传,这本奇术辗转流传到德川幕府时代的日本,到了满清末年甲午战败后,留日中国学生才在日本重新发现,满清恶政流毒可见一斑。
牛耕普及之后代表农具发展水平的最显著标志显然就是犁了。古代犁自唐后期的曲辕犁以后千余年间,没有大的进步。但农业从业者都希望有更有效率的犁。于是明清出现了“特用大犁”,又称特用深犁或坚重大犁。这种犁有利于深耕或开垦厚重粘土。它需要套用两到四头牛,有时在大犁犁过之地,还需要“一牛独犁以重之”。采用这样的大犁可以实现“转耕”和“套耕”。关于转耕,郑世铎的注释是“转耕,返耕也。或地耕三次:初次浅,次耕深,三耕返而同于初耕。或地耕五次:初次浅,次耕渐深,三耕更深,四耕返而同于二耕,五耕返而同于初耕,故曰‘转耕”。在明清人口压力下,采用超强畜力犁田是一个趋势。多牛拉拽的特用大犁也表现出了这种趋势。不过当时的挽牛具仍是老式的木枷和麻绳,没有改进。可惜的是,由于牧业的萎缩,需要多头牲畜的大犁没有推广,在明清时期得到重视的倒反是那些不需要牲畜的人力农具。人力犁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类。当时的农学家对此有不少介绍和推荐。明天启年间的王征《新制诸器图说》推荐过贝松原创的“木牛”(一名“代耕”)。这种人力犁采用绳索牵引方法操作。绞关为两个“a”字型的木架,彼此相连。运用带手柄的辘轳,耕地两头放置两座绞关,绳索长度设定为田长度的两倍,在犁架的铁环上栓牢,犁为欧式轮犁。每座绞关一人操纵,操作方法如下:一人扶犁,田地一端的绞关操作员拉动辘轳手柄,则可运用杠杆原理较省力的将绳索拉到自己一边的辘轳上,带动犁架拉向自己一边,犁刀自然就可以犁田了。待犁到尽头,另一端的操作员开始拉动手柄,就可以返回去再犁一次。屈大均称它“一人一手之力,足抵两牛”,为“耕具之最善者”。其实这种犁适用于轻松的土地,而不能运用于粘重土地。而且需要整个机械还是较复杂,重量较大,在田地中挪动不尽方便,因此没有推广开来。据谈迁的《枣林杂俎》,类似的设计出现的还要早得多:成化二十一年,李衍总督陕西,为发展农业,减轻灾害的影响,也“作木牛,取牛耕之耒耜易制为五:曰坐犁、曰推犁、曰括犁、曰抗活、曰肩犁。可水耕,可山耕,可陆耕。或用二人,多则三人,多者自举,少者自合,一日可耕三四亩。”嘉靖二十三年(1544),郧阳知府欧阳必进也设计了人力犁。这些本土人力犁和欧式人力犁的区别在于没有轮。然而仍有连人力犁都用不起的,那么就要使用铁搭(又称铁扒)了。铁搭有四到六齿,齿锐利而微弯,安装木柄之后长约四尺(约 13米),兼有翻土和平碎土块的作用。若农民之间实行互助,则每日可翻地数亩。若一人使用,则只能日耕一亩。
畜力播种机,也就是耧车,主要用于北方,明清古籍中都有介绍。在《天工开物》中较详细的说明了它的结构和用法:以木料构成框架,上方安装小斗,底为薄铁板,钻出仅容小麦粒经过的若干洞眼。木架下面还设有两面犁地的铁刀,这样,在播种时可以开沟,随着耧车的摇动,种子就自然的撒到土地里,如果需要多撒,就鞭笞牛,使其快走,自然摇动加剧,下种就多。播种之后需用驴拉动小石碾,压土埋麦。这种播种机在明代北方称为“耩”。与《齐民要术》中所记载的耧车的主要差别是犁刀由三面变成了两面。
收割农具方面,江南一带采用了锯齿刃镰刀,其刀身很短,刃部为钢制,使用时可以自利,一般不需要磨刀。加工用具方面,明初安徽屯溪有水轮三事的实践。另一个世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的复原品就是按此仿制的。明清时期还改进了掼桶和稻床。掼桶为方形木桶,桶底有两根长脚,可在稻田中拖动,四面可同时容四人掼稻。稻床有四足,前俯后仰,床面一般用竹片横贯,可容两人在稻场脱粒。
明清时的灌溉工具有人力水车、畜力水车、水力水车、风力水车四类。均各有用。人力水车分手摇式和脚踏式两类,手摇水车一般车槽短小便于搬动,只需一二人就可操作,适应于小面积灌溉、脚踏式水车车槽较长,需二至四人同时劳动,用工与浇灌面积均超过手摇式。当时的经验认为水车与水平面的倾斜度为10度时提水效率最高;畜力水车见于《天工开物?乃粒》,一般用一牛拉动转盘,通过齿轮组的运动带动送水带源源不绝取水;水力水车需利用有较强水流的活水,这种水车现在仍有很多,无需多说。风力水车据宋应星说多见于扬州地区,若风向适合,则可通过齿轮组运动进行排水。但不能用于取水。而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却记载“淮、扬、海三处,用风帆六幅,车水灌田”,风车既可排水,自然可以很容易的改装为灌溉设施。明清水车的构造:“风车者,借风力来回转动以为用也,车凡高二丈余(约7米),直径二丈六尺许(约9米)。上安帆八叶,以受八风。中贯木轴,附设平行齿轮。帆动轴转,激动平齿轮,与水车之立齿轮相啮合,则水车能旋转,引水而上”。各种灌溉排水设施的效率,老式的桔槔、辘轳不足道,手摇式水车一人终日劳作,灌田二亩;脚踏式一人操作,灌田五亩;畜力水车10亩;水力水车据说可使百亩农田无忧。(均见《天工开物》乃粒)风力水车的效率不详。不过其使用条件较其他水车为苛刻。明清的一般水车,风力在3米秒以上,方能驱动,7米秒时最为适宜。15米 秒以上,便有遭破坏的危险。且需要较稳定的风向,因此使用受到限制。
明末中西交流增加,王征在《奇器图说》中介绍了欧洲许多复杂的农业机械。徐光启等将西式灌溉设施和用具引入中国。有龙尾车、玉衡、恒升三种。龙尾车就是当时的阿基米德螺旋提水机。据说其提水高度可以达到人力水车的五六倍。但必须固定位置,而且结构复杂;玉衡就是双筒抽水机、恒升就是单筒抽水机。均利用气压吸水。因为当时国内加工工艺不过关,难以保证气密性;另有塔式风车,这些引入的农用复杂设备和水利用具都因为结构复杂,工艺要求高而没有推广。
总的说来,明清农具与前代相比进步很少,在此阶段中国农具的发展基本已经停滞了。先进复杂的大型农具和农业设施(主要是引进产品),因为工艺无法满足需求而无法推广。由于牧业萎缩,畜力的使用也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清以后,有牛者即被视为富人。维持传统小农一户一牛已属不易,更不用说提高畜力机械的利用水平了
lvse(
0007章 附注 停滞的明清农业[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