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八十六章 宋代钧瓷窑变釉大罐[1/2页]

我真的是捡漏王 灵异13号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被誉为传统制瓷工艺之中的瑰宝。
      钧瓷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而闻名于世,一直以来,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所谓的窑变医术,就是,钧瓷在入窑烧制之前,釉色其实是一种颜色。
      但是,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釉质会发生非常丰富的变化。
      等瓷器烧制成,出窑的时候,就会变化出很多炫丽的颜色。
      甚至,有的时候,能够生成一些如云霞雾霭,如湖光山色,或人兽花鸟虫鱼等,极富意境之美的图案。
      这就是钧瓷的神奇之处。
      也正是因其有着如此独特的韵味,被誉为“五大名瓷”之首。
      这是张易之前,就知道的。
      但是,除了这些之外,张易对钧瓷的了解也并不多。
      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没有机会接触过这种瓷器。
      因此,当张易看到这个钧瓷大罐之后,还是非常激动的。没有犹豫,他的右手食指往那钧瓷大罐上一放。
      脑海中的声音,便出现了。
      “请问,是否鉴定?”
      “鉴定!”
      张易心中暗道。
      “北宋窑变釉双耳钧瓷大罐。”
      “钧瓷,以其独特神奇的窑变,位列五大名瓷之首。始于唐代,繁荣发展于北宋。到了宋徽宗初年,这种窑变釉的神奇,更是震动朝野,因此,宋徽宗下令,在禹州建官窑,为皇宫烧造贡瓷。”
      “因为是皇家器物,所以,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来烧制出上等精品瓷器。好的就要送入宫内,坏的就要打碎深埋,严禁流入民间。其中,钧红釉在当时创烧成功,可以说,开辟了钧瓷美学的新境界。”
      “然而,随着北宋的靖康之变,赵构南逃,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北方的钧瓷窑口,几乎全都被毁,工匠或逃或亡,钧官窑,也由此断烧,可以说,这场朝代的变革,对于钧瓷的发展,是毁灭性的打击。”
      “此,北宋窑变釉双耳钧瓷大罐,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渗化,相映生辉。特别是,两抹如同火烧云一般的窑变红,极富意境,耐人寻味。开片奇特,如珍珠点,在传承的过程中,有非常明显的使用老化痕迹,这是历史的痕迹,却也是真品的特征。”
      “因此,此北宋窑变釉双耳钧瓷大罐,为北宋时期的官窑精品。”
      “美中不足的是,底部因为作为豆芽罐的来使用,被钻了一个小孔,稍稍影响大罐的价值,请问,是否修复?”
      的确,生豆芽的罐子,需要透水,底下的确需要钻孔。
      不过,这个在张易这里,都是小问题,肯定是能够修复的。
      只是。
      现在还不能修复。
      毕竟,还当着这么多人的面。
      如果被别人看到,生豆芽的罐子,底部的小孔神奇失踪,那就不好解释了。
      见张易一直在拾掇这个豆芽罐,吴翠莲好奇,走了过来。
      “张老板,这个豆芽罐您也收啊?”
      张易回过神来。
      “是啊!我刚才看了一下,这也是个老物件,还挺不错的!”
      说完。
      张易就拿着这个钧瓷大罐,也就是豆芽罐,去找到了老魏。此时老魏正在为自己房子塌了的事而难过。
      时而叹气

第八十六章 宋代钧瓷窑变釉大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