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不疾不徐地问。
李白抱了抱拳,说:“禀告公主,在下祖籍陇西成纪,父亲经商,年幼时便随父亲辗转来到蜀中。”
唐代商人地位不高,士、农、工、商,排在最末。唐代科举考试规定,商人的子女不得参加科举。因此,听李白如此说来,玉真公主心中顿时明白了几分。
“可否冒昧问一句,李公子今年贵庚?”
“说来惭愧,李白已虚度光阴二十一载。”
“二十一载?莫非李公子也是则天顺圣皇后长安元年生人?”公主此言一出,就知自己失言,但已来不及收回。幸好李白和元丹丘倒并未留意,李白不假思索道:“公主说的正是。”
则天顺圣皇后长安元年是公元701年。这一年,也是王维出生的年份。玉真公主不禁想起了第一次见到王维时的情景……那时的王维,和眼前的李白,都是一样的意气风发,一样的才气纵横。
见玉真公主默然不语、若有所思,元丹丘忙用眼神示意李白,让他将习作送呈公主。李白从袖袍中取出一个诗卷,恭恭敬敬地送呈公主,说:“李白不才,请公主不吝赐教。”
听到“赐教”二字,公主不禁在心底哀叹,唉,又是“赐教”,这莫非是一种讽刺?
她低下头,闭了闭眼睛,深吸了口气,再抬头时,已恢复一贯的平静,接过李白双手奉上的诗作,随手翻了起来。
和王维清新脱俗的山水田园诗风不同,此时的李白,立志要访遍天下名山大川,当超凡脱俗的神仙隐士。因此,他的诗大多借天下美景,抒豪迈澎湃之情。
玉真公主闲闲地翻着,当翻到《峨眉山月歌》时,只读了第一句,就不禁停了下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这首诗里,她仿佛看到了峨眉山上那轮高悬的秋月,看到了平羌江水中那流动着的月光,看到了一位翩翩君子,正从山月和江水间缓缓走来……
她放下诗作,望向远方。她的目光仿佛落在窗棂的某一个地方,又仿佛什么都没有看。她一边在心里轻声吟诵“思君不见下渝州”,一边怔怔地想:“长夜漫漫,明月寂寥,锦缎孤冷,锦书难托,或许,这就是思君不见的滋味吧?”
见玉真公主黯然出神,元丹丘以为她看不上李白的诗作,心中有些着急,就灵机一动,建言道:“其实,太白不仅擅长写景,还擅长写人,如公主不弃,不妨让他当场为公主赋诗一首?”
元丹丘的话打断了她的思绪,她回过神来,点了点头,说:“好,但作无妨。”
来见玉真公主之前,李白不屑地以为,王公贵族大抵都是骄奢蛮横罢了。但见到玉真公主后,她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高贵、从神情里透露出来的淡定,都让李白心中为之一动。因此,当听说可以为她写诗时,李白自然欣然从命,说:“李白斗胆,还请公主多多包涵。”
写什么呢?他看了看眼前的青城山,大雪覆盖,云雾缭绕。置身上清宫,恰如天上仙境。座上的玉真公主,仿佛神妃仙子一般……
有了!一盏茶功夫,李白就在心里吟成了一首五言古诗《玉真仙人词》,只听他朗朗吟来:“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李白连用“往、鸣、腾、弄、行、逢”等动词,可谓一气呵成。先是说玉真公主前往华山,作“鸣天鼓”之术,又乘龙上天,双手弄电,行于云而无踪迹。最后得道成仙,修成正果,去嵩山的时候,连全真教祖师王母娘娘也会亲自恭迎她……
李白将现实世界与神话世界融为一体,用神话的手法描述玉真公主如九天仙女一般的仙风道骨、超凡脱俗,编织了一幅极具美感的神仙画面。
李白吟罢,心中甚是得意,一脸期待地看着玉真公主。玉真公主自然听懂了李白对她的溢美之意。
可是,李白的豪阔奔放、热情直接,却让她不由自主想到了王维的婉转儒雅、含蓄内敛。王维和李白,是两个多么截然不同的人呐。
如果王维也愿意这样热情地毫无保留地赞美她,该有多好!
可是,如果王维真的这样,或许就不是王维了。
她欣赏的,不正是王维身上那份含蓄内敛、优雅从容吗?不正是那份轻轻拿起、慢慢放下吗?
李白本以为玉真公主会对他的诗赞不绝口,不料她却半晌都没有说话。他和元丹丘都不知道,当公主看着他的作品时,心里想到的,却是另一个才子。空气似乎僵住了,气氛略显尴尬。
良久,公主才将目光从诗稿中收回,客气地笑了笑,说:“李公子,你的诗豪放飘逸,洒脱不群,将来必能自成风格。”
李白也是聪明人。公主这番话,貌似在表扬他,其实不带丝毫个人喜好,无非是给他一个台阶下罢了。于是,他躬身作揖,说:“多谢公主谬赞,李白还需勤勉为学才是。”
元丹丘也看出了公主客气背后的勉强,忙施礼道:“公主,贫道和太白已打扰公主多时,还请公主见谅。我们这就告辞了,请公主保重贵体,无量寿福。”
当李白走出上清宫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心里到底有几分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失落。
他不知道公主欣赏怎样的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是公主欣赏的人。
第36章 引荐李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