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00章 白日放歌须纵酒(完结)[1/2页]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 枫笙水起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青莲小队的四位成员,终于来到通天塔的十层。
      明皇小队的李隆基、安禄山、史思明和哥舒翰,已等候多时。
      “你们终于来了。”李隆基微微一笑,嘴里说着“你们”,目光却只是凝注在杨玉环的身上,深情款款。
      杨玉环轻皱眉头,厌恶地转过头去。
      李白上前一步,挡在她的前方,用自己的身体,遮住李隆基的视线。
      杨玉环轻吁一口气,很为李白的贴心举动感到欣慰。
      “不识抬举!”李隆基忍不住冷哼一声。
      安禄山和史思明对视一眼,知道李隆基吃醋了,心里好笑,却不敢表现出来,按照早已商量好的方案,朗声道:“我们以混战的方式,决出胜负吧。”
      李白看了看杜甫、玉环和李元芳,似乎都没意见,便哈哈大笑:“行,正合我意。”
      李隆基冷冷一挥手,踏着奇妙的步法,向杨玉环扑过来。
      安禄山和史思明,立即拦住李白和杜甫。
      哥舒翰,那个像狼一样的少年,始终不发一言,取出一根狼牙棒,向元芳飞扑过来。
      闪现疾风步!
      寒冰吸星掌!
      火焰旋风击!
      金光乾坤剑!
      李白施展各种常用技能,往死里揍安禄山,并且趁机用神识天赋窃取他的技能和相关信息。
      幻影步!
      秋风破!
      庖丁解牛!
      食神归位!
      杜甫拿着那把特制的食神菜刀,刀光如匹练,如海涛,如山岳,如惊鸿,如蛟龙,直追史思明的破绽,很快就将对方打得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
      刃遁!
      密探谛听!
      谍影重重!
      无间刃风!
      化骨绵掌!
      斗转星移!
      元芳操纵着两个环状飞轮,追着哥舒翰来打,丝毫不惧对方的狼人形态和狼牙棒。
      惊鸿舞!
      音波功!
      霓裳曲!
      琵琶行!
      长恨歌!
      天龙八音!
      冰魄神针!
      乾坤大挪移!
      杨玉环拿着玉石琵琶,纤纤玉指轻轻勾动,踏着轻灵飘逸的舞步,奏响天籁之音,用蕴含寒冰、烈焰、惊雷、闪电、石化等各种异能的无形音波,从四面八方攻击李隆基。
      李隆基原本想说:“放心吧,我绝对不会伤害你的,因为你是我这辈子最心爱的女人”
      但是,这句非常肉麻的话,他始终没有机会说出来。
      因为,他发现,如果自己不小心,只要被那些无形音波困住,那么他很有可能会输掉。
      之前输给李白,他已经很不甘心,想方设法要找回场子。
      现在,如果他再输给玉环,那么他还怎么有脸去追求她?
      绝对不能输!
      李隆基深吸一口气,摒除一切杂念,全神贯注,好不容易才跟玉环打成平手。
      没过多久,李白已经将李隆基、安禄山、史思明和哥舒翰的技能全部窃取到手,冷然一扬手,朗声道:“动手!”
      青莲剑歌!
      咫尺天涯!
      天龙八音!
      狂化药剂!
      青莲小队的四位成员,心有灵犀一点通,立即同时发动各自的最强大招。
      李白放声高歌,唱的正是杜甫创作的三吏、三别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是跟“安史之乱”这个历史大事件有关。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仪收复长安和洛阳。
      旋即,郭子仪和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乘胜率军进击,以二十万兵力,在邺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包围了安庆绪叛军,局势甚可喜。
      然而,昏庸的肃宗,对郭子仪、李光弼等领兵并不信任,诸军不设统帅,只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使诸军不相统属。
      又兼粮食不足,士气低落,两军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军至,唐军遂在邺城大败。
      郭子仪退保东都洛阳,其余各节度使逃归本镇。
      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抽丁拉伕。
      杜甫这时正由洛阳回华州任所,耳闻目睹了这次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经过艺术提炼,写成组诗“三吏”、“三别”。
      新安吏是组诗的第一首,而新安是在洛阳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时又是社会现实本身矛盾的反映。
      一方面,当时安史叛军烧杀掳掠,对中原地区生产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坏是空前的。
      另一方面,唐朝统治者在平时剥削、压迫人民,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却又昏庸无能,把战争造成的灾难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顾人民死活。
      这两种矛盾,在当时社会现实中尖锐地存在着,然而前者毕竟居于主要地位。
      可以说,在平叛这一点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
      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别”既揭露统治集团不顾人民死活,又旗帜鲜明地肯定平叛战争,甚至对应征者加以劝慰和鼓励,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当时的人民虽然怨恨唐王朝,但终究咬紧牙关,含着眼泪,走上前线支持了平叛战争。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精炼。
      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
      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
      此外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全诗一百二十个字,笔墨简洁、洗炼,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乾元二年759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
      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
      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便写下了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
      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
      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
      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
      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复辙。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慎”字意味深长,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
      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
      “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
      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
      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
      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
      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杜甫创作的“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这首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
      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
      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不感到勉强和抽象,而觉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
      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
      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
      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而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
      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在平定安史叛乱的战争中,唐军于邺城兵败之后,朝廷为防止叛军重新向西进扰,在洛阳一带到处征丁,连老翁老妇也不能幸免。
      杜甫创作的垂老别,就是抒写一位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苦情。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

第300章 白日放歌须纵酒(完结)[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