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一、拓展阅读:古南岳之争[1/2页]

重铸南岳 高原风轻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古南岳之争
      千古南岳之争
      《周礼》云“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白虎通》又说“岳者”“功德也”。
      所以,“五岳”都是后代帝王级人物对以往于社稷有功德者的禅封,是远古山神崇拜与帝王巡狩相结合的产物,可以说“无封不成岳”。
      湖南衡山与安徽霍山两地争南岳也是围绕其“禅封”的历史而展开的。
      湖南衡山封岳的历史清淅可查。据《南岳十八高僧传》载:陈光大初年(公元567年),慧思和尚率徒开始在衡山建阁做为他的讲法、栖息之所。
      陈亡以后,驻守金陵的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请衡山慧思大师的继承人惠日和尚去金陵说法,自称弟子。
      惠日和尚回到衡山后根据杨广的旨意将师父慧思所建的“阁”升建为“寺”,并当了主持。
      因为是“敕建”,故名“上封寺”,这大概是衡山封岳的开端(但也有人对此不信服,理由是慧思、惠日和尚奉信的是西方弗教,而南岳封神是道教)。
      可靠的文字记载唐初以后才开始建“南岳祠”,衡山从此佛道并存。
      唐天宝五年,唐玄宗封南岳真君为“司天王”,其庙制按王宫定制。
      宋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赵恒加封南岳司天王为“司天昭圣帝”,并题书“天下南岳”牌额。
      元至元二十三年,元世祖下诏重修南岳庙。
      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加封南岳神为“司天大化昭圣帝”。
      据说清康熙帝撰写过“重修南岳大庙碑记”,也算一次“禅封”吧。
      湖南衡山尽管多次“禅封”,唐代以后经多次重建、扩建殿宇参差,恢宏气派,香火极盛,且有“五岳独秀”之美喻,但可追究“南岳”的历史充其量1400余年。
      而且衡山之南岳还有一处“明伤”:《南岳志》明确记载:“开皇九年,诏定衡山为南岳,而废霍山为名山”。
      这就是说古南岳并不是在衡山而是在“霍山”。
      “霍山”在哪里?安徽学者认为“霍山”一名天柱山,一名潜山,就是指安徽安庆之霍山,至今仍沿袭着“霍山”县名。由于旧时霍山县后来分设为“霍山”和“潜山”两个县,以致这对“孪生兄弟”都在争“天柱山”地名和古南岳。
  &

一、拓展阅读:古南岳之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