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鲍鸿战铁虎于渭源,战正酣,杨秋突袭鲍鸿大寨,断汉军归路。鸿,大败,坚,临危不乱,亲率轻兵断后,后得马超、赵云之助与敌战一日,徐徐而退,得保二部周全。
“末将孙坚参见鲍大人”
渭源大寨前亲自断后退至此处的孙坚翻身下马向右扶风鲍鸿躬身行礼“鲍大人与危难之中援手相助,坚感激不尽”22ff
“哈哈,文台不必多礼”
鲍鸿上前扶起孙坚“文台以少胜多,挫敌军锐气正是我辈楷模,鸿可不敢当个谢字”
“惭愧,此战虽挫了敌军先锋锐气,然而终究是失了营寨败退至此”
孙坚面带苦笑“大人莫要取笑末将,而今扎营于此还要仰仗大人拒敌”
“文台何必自谦?五千步卒于平原之地硬憾敌骑万余且灭敌五百还能全身而退,本就是小胜一场”
鲍鸿正色道“何况,车骑张将军军令已然清楚明白,美阳、武功城外之地都非破敌决战之所在”
“我军之策便是要步步为营诱敌至坚城之下,围而歼之。而今我等只要不败便可,更何况文台有首胜敌军硬挫其先锋锐气之功!”
“多谢大人赞赏,今次扎营于此少不得一番恶战,若能得尺寸之功皆是拜大人所赐”
孙坚再拜肃然道“坚必于车骑将军面前替大人请功!”
“报”一骑如风卷起阵阵黄土,马上骑士来至铁虎近前翻身下马。
“报族长,孙坚部已经全数撤至渭源,现已扎下营寨,右扶风鲍鸿大部前出渭源助孙坚守寨,孙坚、鲍鸿两部会合人数已经多于我部”
“额?”脾气暴躁的铁虎匝闻孙坚部安然逃脱却并未发怒。
这不禁让亲卫和斥候大感诧异,当然此时的铁虎自然是顾不上手下们的感受的。
平静的铁虎一脸平静地问道“渭源垣上有多少人?领兵者是谁?鲍鸿本人可曾下来?带了多少人?”
“已探得鲍鸿本人亲自带兵下了渭源,最少带了五千人陆续还有小部分人带着防守辎重正在赶下来”
“垣上领兵的是鲍鸿的亲信同乡鲍恢,以鲍鸿所部万人计,鲍恢所领绝对少于五千”
“好!”
平静的铁虎不在平静了一脸喜色“再探,探清之后飞马来报,去吧!”
“喏”
“人来,速速报与杨秋将军:鲍鸿亲领大半人马已下渭源,垣上鲍恢守军不足五千具体人数尚在打探中,一旦探明将飞马来报,请将军定夺!”
“喏”
“传令:全体人马分作三部一部就地下马立刻进食将养马力”
“二部警戒,三部监视汉军。”
“一炷香后一部进食完毕前出渭源攻击孙坚大寨,二部下马进食后替换三部”
“三支队伍轮换攻击每次以一个时辰为准,时间一到后者立即替换,不得有误!”
平静的铁虎沸腾了“可听清楚了?”
“听清楚了!”
“好!速去传令!”
“喏!”
渭源,刚刚经过一场大战的孙坚部正在休息,替换他们防守的是右扶风鲍鸿率领的五千人马。
由于早先孙静前来筑营,此时的渭源汉军营寨已经基本完成。
但是孙坚部撤的匆忙辎重弃了大半,所以防御的最佳利器敌楼,箭塔等尚未完备。
右扶风鲍鸿去岁跟随皇甫嵩征讨黄巾熟悉军旅事宜,自然知道敌楼、箭塔的威力,是以下垣之时早已让属下带齐辎重同来,大约一个时辰的时间后续的两千辎重兵就会到来,所以鲍鸿此刻并不担心。
鲍鸿的不担心是有道理的,此时汉军大营营寨已经完成,援兵也已到位。兵器、粮草、水源都不缺,而按照正常情况估计叛军折损了一成人马,锐气已丧。
此处地势又利守不利攻,现下又是午后,叛军是不会在今日攻营了,只要夜晚做好警戒不被叛军袭营便可安稳,看来鲍鸿是谨慎的。
然而令谨慎的鲍鸿稍稍不安的是叛军的斥候太多太嚣张了。
一刻钟前,大营外两里之地居然出现百余叛军斥候,起先鲍鸿以为叛军要攻营了,立即令汉军做好准备。
然而等了许久却不见叛军有何动作,只是静静的监视着自己大营,鲍鸿便派出数百骑出击准备将这百余敌骑逐走。
当鲍鸿的骑兵出营时,叛军骑兵立即上马转头就跑。
谨慎的鲍鸿怕自己骑兵遭遇埋伏,便令己方骑兵回转,但自己骑兵刚刚回营,敌骑又回来了,敌骑依然是只监视不攻击。
如此这般三次之后,鲍鸿明白了敌军这是骚扰啊,今日不想作战又不想让自己安心的筑营。
于是鲍鸿心中最后一点不安也没有了,至于敌骑嘛?索性不去理会他,等到明日敌楼、箭塔筑好,这种距离还敢来的话一并射杀便是。
然而在鲍鸿刚刚放下心来的时候,叛军来了,叛军开始攻营了。
鲍鸿带了亲卫提了剑上了寨墙,借着落日余辉放眼东望。
叛军千余人马装备齐整,人叫马嘶,气势极盛根本不像刚吃过败仗的样子。
看到这幅情形,鲍鸿的心沉了一下,但是马上又回复了平静,毕竟鲍鸿也是久经战阵之人了。
指挥士兵应战的鲍鸿很快就发现,叛军攻击的力度跟他们的阵容气势所表现出来的完全不一样。
“原来又是虚张声势啊”
鲍鸿轻舒眉头,吐了口气“看看谁先撑不住!哼”
叛军的攻击一如前次做足了架势,但是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参与进攻,真正的效果等同没有。
千余人的叛军分散成十个小队,
99江东猛虎[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