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平定侯景之乱、代梁建国以来,大规模迁徙岭南人口充实江南地区。又有二十年间北方不堪北齐压迫而南迁的人口四十余万,陈朝将他们安置在江南各州,分给土地农具。
文帝、宣帝积极鼓励人民开荒,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大力推广先进农具以及一年两熟制,岭南还出现了一年三熟。将太湖、鄱阳湖、洞庭湖以及会稽一带的沼泽之地大面积的改良。
仅就鄱阳湖地区所见的大片湖田,这种湖田筑堰围湖,排水成田,早涝保收,产量很高。沿途大部分的农户都已经施用粪肥替代了东晋以来“火耕水耨”的落后生产方式,使水稻的产量大增。
史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方成稔,则数郡忘饥。”看来所言不虚也。
再说冶铁业,除普遍使用水力鼓风炉以外,还能把生铁与熟铁熔在一起,反复加热锤打,以炼成质量较高的钢铁。
这种被称为“灌钢”的技术,冶炼费工少,成本低,产量较多。炼出的钢铁可以打造刀剑兵器,也可以打造镰刀锄头等农具。
由于丝、棉、绢、布是陈朝政府对江南各郡调税的主要项目,所以织造业成为民间普遍的家庭副业。陈朝的绢、丝绵在调税中比例超过布,使得民间蚕桑养植和丝织业迅速发展,产量大增。
久闻东南吴越一带有越窑、婺窑、瓯窑、德清窑四大窑系,以德清窑为代表,吴越之地的瓷器、陶器产量高、品质好,遍布上流社会。沿江各大城镇的市场里,到处都能看到吴越地区生产的瓷器。
东晋南朝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微妙的调整,总的发展趋势是逐步放宽。检索南朝史书,不仅见不到任何关于贱视商人、抑制商业的法律条文,相反到处可见对商业进行扶持、促其发展的讯令奏议。
特别是到了陈朝,陈文帝调查市场,陈宣帝放松市税,都有利于商业友展。陈宣帝的诏书说得很具体:“旗亭关市,税敛繁多,逼遏商贾,营谋私蓄……”要求“市估津税,军国令章,更须评定,唯务平允”。
陈朝重视商业的政策使得江南地区商业活动大为发展,不少人口聚居地已经开始出现小城镇的锥形。
得益于内河、海洋商贸活动的发达,沿着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出现了好几座大城市与货物集散中心城市,江陵、巴陵、郢州、夏口、豫章、建康、京口、吴郡、芜湖、会稽、广州、始兴……
陈朝与海外诸国通商贸易的规模有多大?仅广州番禺地区流出的一句谚语就可说明一切,“广州刺史,但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也。”凡在这里做官的,无不成为巨富。
相比于北方持续不断的动乱破坏,西魏对东魏、北周对北齐、隋朝代北周与三总管之乱等等,南方在孙吴东晋宋齐梁的基础上,到陈朝时的大力发展,无论农业的水稻产量、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上的繁荣,都全面超过了北方。
这也正是为何隋朝统一后马上要修通大运河的真正原因,要把南方富余的粮食、财富送往北方的长安、洛阳。
陈畅的亲眼所见,陈朝的经济确实出人意料的兴旺繁荣。当初侯景之乱杀的江南人口百不存一,可以说,是陈朝实现了再造江南。
第十九章 再造江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