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渐行渐远“三月三”[2/2页]

逝水东流不复还 大耳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怀念“小时候赶集”的情景。花卉节也是伪庙会,据说没有“通行证”还不能进!叫咱老百姓玩什么?郁闷。可恶!
      zhuangxiaog发表评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
      a3528445发表评论:时间,时代厉害哦!这种传统的文化、习俗正渐渐消失!
      klj
      g发表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在农村最好不要消失。这也是一种文化。
      jdj
      c发表评论:偌大一个樊川镇,每月只放两三天电影,几个月才有一场戏。所以,庙会便成了仅次于过年的重大节日。樊川会期是农历三月二十七,后会期是四月初六,后者远没有前者热闹。离会期还有一个多星期,街上的糖摊子、熟藕摊子、百货摊子多了,就连扫帚、连枷等农具也摆到了大街上交易。纷繁嘈杂的声音不再是纯樊川腔,高、宝、兴及三泰地区的方言多了,偶而也能听到厚重的山东话:俺生姜便宜卖了!卖了早回家。就连气味也与往日不同,各种糕点、小吃、熏烧的香味在三里长街上荡漾。
      庙会本是迎神祭祀之会,与释道有关。解放后,庙会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成了名符其实的物资交流大会:商品云集,人群如流,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玩的有:唱戏、杂技、拉洋片、单掌开石卖狗皮膏药的、咳嗽拔牙的等等。吃的就更多了:山西的柿饼子、苏州的枣泥麻饼、江都方酥、界首茶干、宝应熟藕等。最令我难忘的是熟藕,熟藕是所有好东西中最便宜的,人人都吃得起。熟藕摊子旁蹲一只大缸锅腔子,上坐三尺有余的大铁锅,锅盖是麻布包了若干干荷叶或棉花的软锅盖。烧火添柴的是一个扎独辫子的半大女孩,我为锅盖的事曾问过她,她扑闪着大眼睛说:“这种锅盖聚气,藕容易烂。”她灿然一笑,牙齿雪白的,很整齐。那串串火苗不安份地燎出锅腔口外那软软微甜的藕香真诱人啊!
      jdj
      c发表评论:三月二十七会期要到了,二十四晚上抬菩萨、舞龙灯的脚班已经点卯,铁匠店、嫁妆店、剃头店、澡堂子是“小牌子”的班子,已操练过几次了。唉!贵喜这小伙真锅边秀啊!没人的时候,笛子还吹得有板有眼、有韵有味。叫他替我的班,怎么死活不肯呢?只好叫正青了,他去镇江快三年了,这小伙也该回来了。
      会期是都天菩萨城隍出巡,那真是万人空巷,倾城观望。凡菩萨经过的热闹之处,店铺都作好了准备,张灯结彩,焚香燃烛,备好茶水、糕点果品。临街的楼房门窗全都打开,等待东家、主顾、亲戚眷属光临看会。
      听到远处的鞭炮声、锣鼓声由远而近,“来了!来了!”人人翘首以待。
      最前面的是开道锣,锣脐凸出,又称脐锣。后面是人抬的大筛锣,锣面足有大筛大,一边有八面到十面,锣声节奏单调,显得庄严。
      锣队后是牌,“肃静”、“回避”、“敕封灵应伯”、“保国佑民”。紧接着是伞,都是各行业公会所献。
      舞龙也是脚班上的活,全是壮汉,一色的短打衣衫,赤脚草鞋。一阵锣鼓先开场,“二龙戏珠”,双龙翻飞,口不离珠,珠快龙快,珠慢龙慢,似乎总赶不上那斗大的珠子。龙队直奔板桥塘口,“双龙戏水”从岸上下水圈门大码头,临水,龙头三吻水面,突然,一个龙回头,如出海的蛟龙腾空而起,直奔街上。
      荡湖船。
      踩高跷。
      打莲湘。
      “小牌子”是一种以丝竹乐器为主奏,锣鼓打击乐器为间奏并连接的自由套曲演奏形式。曲牌有60余首,起源于道教音乐,鼎盛于二、三十年代,流行于扬州的邵伯、仙女、樊汊、宜陵、大桥等镇。诸镇小牌子曾在樊汊打过擂台!既饱了耳福又饱了眼福,那真过足了瘾!小牌子是细乐,且在行进中演奏,演奏者皆一身黑色的长衫、灰色礼帽,礼帽边上插一枝红绒花,十分抢眼。笙箫管笛、胡琴琵琶等皆成双捉对,演奏者的姿势也是左右相称。如琵琶皆左手抱右手弹,而在小牌子队中,必有右手抱左手弹的姿势。连斜披红缎绶带也是相对称的。演奏者个个相貌出众、气度潇洒,不是熟人根本看不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大姑娘小媳妇是比较喜欢听小牌子的,更喜欢看小牌子演奏的人。
      以下为
      log主人大耳郎的回复:先生写很好!我们都知道“小小樊汊赛扬州”!
      我是吴堡人。记得年轻时从盐城坐船到樊川,没钱只能步行跑回家的。我的语文老师李源后来曾经在樊川任过教,我去看过他。
      a
      h
      ef=
      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a

渐行渐远“三月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