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子安敢与孤为谋天下耳,且不自知乎!!”
一个杂种还敢跟我共谋天下,难道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吗?
朝堂上立刻变得落针可闻,宣太后直接起身离开。
紧接着宣太后将一道道军令传了出去,王齮、司马错、公子悝、蒙骜、李嵘等大小战将从秦国的四面边防全部召回,母子之间的大战一触即发,若是一个不慎,就可能爆发朝堂之战,暗流涌动中似乎要决定究竟谁才是秦国的霸主。
嬴稷和宣太后都开始在大臣们中间暗地活动,朝堂上很快泾渭分明地站成了两块阵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首先是宣太后主导的大部分武将们,大多都是她一手扶植,说话最是管用。
再者是嬴稷主导的文臣们,由于是刚刚正式掌握政权没几年,靠拢他的大多都是不疼不痒的虚职,没有什么话语权。
其实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不论真理在哪一边,嬴稷都是没有实力和宣太后抗衡的。
身为王齮所部的白起,按理说他的意见在朝堂之战中不足轻重,但又与司马错和魏冉等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他的态度似乎有一种微妙的权重,正是此种前提下,白起已经带领司马纾突破重围,来到了韩国境内的消息,立刻被嬴稷所重视起来。
“救,立刻就派兵前往济源营救公孙起!”嬴稷当机立断地下令,也没有通知王齮,直接派遣蒙骜李嵘率领十万大军前去营救。
可是这事对于正好驻守在延津边关的公孙喜就有点诚惶诚恐了。
自己又没招谁惹谁,为何秦国却突然大军压境,到底唱的是哪出,实在有点摸不着头脑。
就他手里的这点人马,哪里是十万秦军的对手,于是急忙派遣使者,想要问个清楚。接过得来的消息是,退兵三十里只要让他们过去,大家相安无事,否则刀兵相见。
哼哼,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你说让退我就退,岂不是成了任人宰割的鱼肉?狭路相逢,勇者当胜!
于是公孙喜对使者手一挥:“退,我这就退!”
韩军退守三十里,让这十万大军过去。
公孙喜还算明智,惹不起就躲,有什么了不起的。
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朝济源开拔,面对从眼前过去的秦军,公孙喜不屑地撇撇嘴。
自己是逃过一劫,就等着回去挨韩厘王的训吧,打不过人家又有什么办法,有本事给自己多派人手,看能不能让他们轻易过去。
但就是公孙喜的退让,让身为韩王的厘王被魏王好一顿羞辱。口口声声要联合抗秦呢,你可倒好,直接让人家在你的地盘横着走,真是够丢人的。
韩厘王只能把气撒在公孙喜身上还能怎么办,魏王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倒是跟人家火拼了一把,落到个好处了不是也行,兴师动众的最后还折损了包括公孙衍在内的数员大将不说,重兵包围之下还让人家窜到了我的地盘,说你一窝草包都算夸奖了。
驻守豫灵的晋鄙收到了白起身在济源的消息,头顶上开始有无数的小鸟在盘旋,心道这白起还真是插上了翅膀,他是怎么从修鱼一下飞到济源的,任他把头敲肿了都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秦王派十万大军前来迎接白起的消息,提前送到了白起的手中,白起拿着书信都感觉从脚后跟尴尬到了头发丝,全身都写满了尴尬。
也不知道这秦王为何突然如此热情,竟然动用十万大军前来迎接,要知道十万大军远赴二百里,一路上十万人的吃喝拉撒都不是小事,难道是他知道了自己拥有了金矿,想想也不应该知道,不过信使很快就告知了缘由。
听了信使略带隐晦的描述之后,白起也就释然了,若是这样倒也好说了,自己倒省事了,直接在济源安心等待就是了,不必与眼前那些郡守义卒拼个你死我活地杀过延津,这当然是好事了。
转眼一来一去又过去十多天,白起带领部下早已经断粮多日了,不过不用担心,济源郡守也早已被白起赶地没有了安身之地,跑回韩都诉苦去了,现在白起稳稳当当地坐在郡衙好吃好喝地等待蒙骜前来。
中原之地物产丰富,有酒有肉地再吃上半年也不用担心挨饿。
郡守被赶跑了,自然百姓们就把白起当做了青天大老爷,既然吃了人家的就得替人家干活,于是白起也没闲着,衙内照常开府受理百姓琐事,还真的一本正经地做起了郡太爷。
这一日晴空万里风和日丽,白起照常坐在堂下看书,却听到了堂外有人击鼓鸣冤,一时兴起就让方洛将鸣冤之人带了上来。
喜欢。
第145章 朝堂之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