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三十一章 王允(2)[2/2页]

建安天下 李寒衣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大夫而欲有为,唯拥兵以戮力于边徼;其次则驱芟盗贼于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归往,闇(àn)主权阉抑资之以安居而肆志。故虽或忌之,或谮之,而终不能陷之于重辟。于是天下知唯此为功名之径而祸之所及者鲜也,士大夫乐习之,凡民亦竞尚之,于是而盗日起,兵日兴,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孙、刘之世。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
     他以为士大夫如荀彧在那时候想要扶大厦于将倾是非常难得。
     曹操之前也是想试图拯救,最后也只能辞官回家,自娱自乐。
     於是权臣专朝,贵戚横恣。太祖不能违道取容。数数干忤,恐为家祸,遂乞留宿卫。拜议郎,常讬疾病,辄告归乡里;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
     这种情况下,荀彧也没心思去碰壁,于是荀彧走上了被儒生所不认可的道路,
     若取济生民,振其涂炭,百姓安而君位危,中原定而社稷亡,于魏虽亲,于汉已疏,则荀生之功为不义也。
     袁宏就喷荀彧只为了百姓,结果为了让百姓安定最终导致后汉被推翻,是不义,君子的耻辱。
     因此荀彧和曹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也就是王夫之说的士大夫而欲有为,唯拥兵以戮力于边徼;
     其实依照很多人的假设,假如统一天下说明曹操是天命加身,不称帝不足以慰民心。
     荀彧应该不至于以死反对。
     但是很遗憾,曹操没有统一天下,称帝只能是篡位,但不称帝却会导致自己一生心血付诸东流,整个家族都要给自己陪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因此曹操权衡之下,走上了周文王的道路。
     大臣劝他称帝,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论语》有载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周文王有三分之二的天下,却戛然而止,让周武王一统天下。
     曹操称公称王却卡在最后一步,由曹丕完成禅让。
     这种选择很平常,也是曹操能做到的最大让步。
     可惜假如后世三国不那么有名,曹操也应该成为至德的代表吧。!
     这是屈服于现实的最佳选择的。
     而荀彧站了出来,荀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因此你说他不忠汉么,也未必不忠汉。
     这其实并不算矛盾。前面这些关于荀彧的论断其实也多是附会之语。
     依照众多史料对荀彧的记载,当时的士人名流对荀彧的评价。
     荀彧是以兴汉室为目的的。
     只不过他以为帮助曹操就是间接的帮助汉室,当时各路诸侯除了曹操没有人有奉天子以令不臣的能力。
     袁绍、袁术两兄弟不提,完全是想要代汉而立的。
     刘备根本还不成气候。
     而荀彧认为,曹操最多可以成为权倾天下的霍光,可事实上他低估了随着成就和权利一起壮大的野心。
     曹操不是他、以及诸葛亮那种严以律己,以高道德标准要求自己的文人。
     随着野心的不断膨胀,以及形势所迫,曹操走上代汉的那一步一点都不意外。
     荀彧最终的死无论是曹**迫,还是他情愿,想必都是极其痛苦的。
    喜欢。
  

第一百三十一章 王允(2)[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