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81章 命途多舛[2/2页]

大明伪君子 南墙的那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画的。
     如此一波三折的情节,随便脑补就是一部传奇,众人心里又怎是一个个“我…草”了得。
     “最近一次的记录为我朝天顺五年,此画主人为大理寺卿朱鹤坡,而朱公又言,‘此图有本,在张英公家。”
     “可见,当时张公爷家已有摹本。故称为张氏版。”
     张英公便是名将张辅,靖难功臣河间王张玉长子,本身战功赫赫,征安南时,曾三擒伪王,参与成祖第三,四,五次北征,封世爵英国公,人称张英公,当然,后世子孙袭爵的也是这个称呼。
     “此后便是百年至今的承平,其间真迹下落不明,各种摹本时有所闻,每次出现,即便是摹本,都会是高价成交。”
     这个大家都能理解,即便成交的不是真本,那些历史上有名的摹本也都有着厚重的积淀,有着不菲的价值,比如兰亭序的各种历史摹本,哪个不是价值连城,令收藏界趋之若鹜?
     事实上清明上河图的传奇还在延续,后面还有大太监冯保连用调包和杀人夺宝两条毒计,严嵩巧取豪夺等等故事,不过按照时间线,方唐镜也就到这里结束了故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名家书画既然值大钱,那么就不可避免的会催生出作假行业。更何况有各个时期的摹本珠玉在前,清明上河图就更是作假界专攻的重点。”
     到了现在,没有人还会对方唐镜不服气,开什么玩笑,能将清明上河图的脉络说得如同掌上观纹一般的人,会看不出真伪?
     “其中就涌现出许多专业作伪的高手,但由于真迹难觅,作假者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也只能模仿各种摹本,其中因为金摹本最为接近原作,便成了作假的重点,这是作假很明显的一个特征。”
     众人叹服,这个道理很浅显,没有真迹的情况下,可不就只能摹仿最接近真迹的金摹本。
     可问题又来了,以上的方法只适用于行家中的行家,绝大多数人连真迹与金摹本的区别都不知道,又哪里分得出真假?
     “既然不能从源头辩识,还有一法,从作假者本身的蛛丝马迹去辩伪,比如摆在咱们面前的这幅假画。”
     众人一下子就哗啦啦围在“清明上河图”面前,双眼探照灯一般来回扫视。
     “各种山寨版本中,粗制滥造的自是不难发现,相信也难不倒大家!唯有永乐帝后期闽地画家临摹的最为逼真,几乎已达真假莫辩的地步,最为棘手。”
     山寨版?这个说法很新鲜形象,众人略一思索,都是点头称善。
     真货如官兵,假货便如同占山剪径的山贼一般?官贼不两立,两者一比,高下立分。
     “假的终究真不了,有些东西作假者会不经意间加入到画作中,比如作假者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行文习惯,这些都不是容易克制的,这就形成了与原作者的区别所在。”
     还可以这样子辩伪?不直接从画作本身看问题,而是把作眼点放在制假者身上?
     同样一件事,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便有了横看成岭侧成峰。
     众人如同醍醐灌顶,一下子眼光大亮。
     所有人的目光又齐刷刷射向清明上河图,好半晌,各人都揉着发酸的眼睛,知易行难啊!
     还是一无所获。
     “大家看这里……”方唐镜微微一笑,指向画的一方。
     方唐镜所指的地方,上面有四个赌徒正在掷色子.
     其中两个色子是六点,还有一颗色子在旋转。
     莫非,破绽就在这三颗色子里?
     一想到谜底即将由自己揭晓,众人就象打了一碗鸡血,精神暴涨!
    喜欢。
  

第81章 命途多舛[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