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4章 语出何处[1/2页]

大明伪君子 南墙的那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不过呢,贤侄,老夫还有一点不明,汝文章之中有一句‘颜苦孔之卓,语出何处?”
     “颜苦孔之卓”,意思是颜回对于老师孔子的思想理解起来颇觉吃力,老师太优秀了,做学生的压力山大。
     方唐镜听到了李大宗师的话,心里吊着的石头总算是落地了。
     李大宗师开口提及这个问题,方唐镜就赢定了。就怕他不开口,反而从别的地方刁难。
     事实上,这两处破绽都是他故意安排给两位大人的。
     从李大宗师出了这个“志士仁人”的题目之后。
     方唐镜就知道大事不妙,李大宗师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让自己过关的了。
     不管自己如何作答,写出何等花团簇锦的文章来,李大宗师只要铁了心挑毛病,总不可能挑不出来的。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文章的魅力,可心让想象放飞。
     就如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字狱一般,要从文字上整死一个人,简直不要太容易。
     有些东西你自己根本就不曾想到过,就成了致命的毒药。
     比如李后主那首着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便是因为里面有几句:“雕栏玉砌应犹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便被人解读为思念复辟,企图造反,于是被赵光义认为他“人还在心不死”,便赐了他牵机毒酒。
     有些只是成语的前后用错了次序。
     雍正时的年羹尧上过一封奏折,上面将成语“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于是被雍正认为是诽谤朝廷黑白颠倒,自己这个皇帝得位不正,于是便令人弹劾年羹尧九十二条大罪,令其自裁。
     还有些命不好的,成语用对了便丢了性命。
     还是雍正年间,江西考官出乡试题“维民所止。”,有人密告,说是“维止”二字正是“雍正”砍掉了头的意思!于是当时的考官全家人头落地。
     更荒唐的是,看你不爽所以杀你的。
     清乾隆一日微服私访于书肆选书,时微风吹来,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随口吟了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
     乾隆便认为此人是在影射他,于是便下令杀之。
     实际上,历朝历代的文字狱数不胜数,连司马迁,扬恽,嵇康,苏轼,宋濂这些有名的人物也是文字狱的受害者,无名小卒更是多不胜数。
     看到了吧,想要在文字上玩死一个人,只要有心,总能制造出毛病来,简直防不胜防。
     反倒是李知府那种答案确定的题目是不可能出错的,最多便是答不全,没有送命的危险。
     以李大宗师行事之狠辣,方唐镜实在没有把握,自己的水平自己知道,写出来的东西要被李大宗师挑出毛病不要太简单,玩死自己就跟碾死一只蚂蚁没什么区别。
     所以方唐镜第一时间想到了一个故事。
     清乾隆时期,有两个极要好的年轻同乡官员,同在京城为官,李光地和陈梦雷。
     那一年,两人同时回福州省亲,却正正赶上三藩之乱,两人被耿精忠部所围,逼二人从贼。
     两人于是密谋,由陈梦雷假意投敌,去作耿精忠幕僚,伺机收集反贼的资料,由坐镇福州的李光地将情报传回朝廷。
     事情很顺利,一切都按二人的剧本来走,传出去的情报对于朝廷的平叛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叛乱平定之后,按理说潜伏敌后的陈梦雷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但李光地却是妒忌其功在自己之上,竟独揽功劳,丝毫不提好友陈梦雷。
     陈梦雷因叛敌罪下狱,二人因此反目。
     陈梦雷一怒写下《与李光地绝交书》,风行天下。
     李光地闻之大怒,欲置之于死地!
     陈梦雷欲诉冤情,却又深恐主审官是李光地的人,怕要对自己动大刑。
     他怕自己受刑不过屈打成招,于是想出了一个妙招。
     在上堂受审的时候,他偷偷藏了一面灵牌。
     果然,主审官还没审几句就要动用大刑。
     于是陈梦雷顿时便将灵牌捧在手上,所有人都目瞪口呆。
     因为这块灵牌乃是清太祖之灵位,他陈梦雷死死抱着不放,痛哭流涕,大声诉冤。
     当

第174章 语出何处[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