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43章 解元出炉[1/2页]

大明伪君子 南墙的那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四大百货商场的活动连续持续四天,整个南京城就跟过年一般,人人喜气洋洋。
     活动结束后人们休息一天,第二天又将是一波大热潮,开榜日。
     于是,当天夜里,谁能中榜,解元会花落谁家,又成了人们的热议话题。
     几乎天天都有新鲜事,整个南直隶都沉浸在一种莫名的振奋之中。
     对于百姓而言,这样的日子,真好!
     但有人却高兴不起来。
     话说当日拆卷,拆到了倒数第四十五名的时候,众考官就感觉到了气氛的不寻常。
     倒数第四十五,也就是顺数第五。
     排在前五的都是水平超高的生员,不是一方才子就是名士。
     每一个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人。
     可以说,这五人的水平也是在同一水平线上的。
     四书是读书人的必修科目,五经是读书人的选修科目,每人都必须选一门为本经。
     而乡试榜的前五名,除了四书题要出类拔萃之外,就要从五经考生中各取一人。
     惯例便是从《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中,每一经考生里选出最好的一人作为前五名。
     合称为五经魁首,这就是民间行酒令时的五魁首来由。
     五魁首中最出色的那一个,自然就是魁元了,也称解元,余者称作亚魁。
     前五名,谁都有解元之才,就看临场发挥了!
     原本从五经魁首里选出魁元是颇有一番争执的。
     但这一次情况特殊,‘靖倭策的作者毫无争议的便是魁元。
     所以也就不必争执了,余下四人便很容易地排定了座次。
     “第五名,王元。”
     拆开糊名后,“王元三十二岁苏州府廪生”字样赫然在目。
     看到这个名字,所有人都有些愕然。
     这可是被认为最可能写出那篇“靖倭策”的生员,毕竟此子有过边旅的生活经历。
     “竟不是王元,会是谁在边事上能比他了解更深?”一时之间人人猜测。
     “且拭目以待吧,这一届的生员不简单,藏龙卧虎,不枉你我这些老朽一场劳心劳力,总算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后人也。”
     “大明之幸,吾辈之福也。”
     “第四名,曾彦。”
     出人意料又并不意外。
     “大器晚成,有志者事竟成,这曾彦总算是苦尽甘来,天道酬勤,天道酬勤啊!”
     “老朽颇为欣慰啊,此人怕是虚岁也知天命了吧?总算能一以贯之,初心不改,不曾落得个百无一用的下场啊!”
     他本想说落得过你我的下场,可现在都已经是鸿儒了,这话便说不出口。
     但众人都知道他的潜台词,心情复杂,大家当初若是遇到现在自己一般的考官,还会不会是现在的收场呢?
     不过,人生没有不过。
     “可惜了,吾原以为会是此人写出‘靖倭策呢,怪也,除了他,还有谁有此能耐?”
     “江山代有人才出,这是好事,盛事啊!”
     “哈哈,还是扬老豁达,不错,薪火相传,国家中兴就在他们身上。”
     “第三名,吴伯庸。”
     “咦……”
     “啊……”
     “没听说过此子之名。”
     “没听说过也不算什么,有人高调,有人淡泊名利,闭门苦读也是有的。”
     “我倒是听说过,此人乃是寒门学子,家里读书费用全靠其外家勒紧腰带供给。”
     “好在此子争气,也不枉其外家一番苦心。”
     “是极是极,寒门榜样,当贺之。”
     “第二名,王华。”
     “王华竟然不是解元?这也……”
     “适之老弟,不必诧异,王华才华横溢,实是解元之才,取进士如探囊取物也,可如今有人更在其上,岂非足以问鼎三鼎甲之人乎?”
     “甚好,看来明年我南直隶又要出一名榜眼探花之人了。”
     “为何不是状元?”
     “这要看天意,余不敢妄言也。”
     “天外有天啊,这只能说明咱们这一届取中之举子,其质之高,足称为龙虎之榜也。”
     “吾更是好奇谁能力压王德辉,夺得魁元?”
     “吾亦心痒难耐也!”
     在所有人的灼灼目光中,朱主考缓缓拆开糊名。
     千呼万唤始出来,朱主考竟也觉得有些激动。
     这位国之贤才会是谁呢?
     竟然与自己想的那些人都不符,莫非是哪位隐士?
     这个世上,有些经天纬地之材是不可以用常理来衡量的。
     比如诸葛亮,出山之前隐居南阳,躬耕自乐。
     默默无闻却能洞悉天下大事,若不是徐庶等

第443章 解元出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