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9章 贾谊谪居湘水怨[2/2页]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汉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一只鵩鸟飞入贾谊居室。汉代人认为此鸟不祥,贾谊遂作《鵩鸟赋》,抒发对生死、命运的感慨。赋中写道:“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白话文:天地如同熔炉,造化好比工匠;阴阳二气充当炭火,世间万物皆为铜料。)
     民间对这段故事的演绎更为离奇。有人说,鵩鸟飞入时,屋内突然响起琴音,贾谊与之“对答如流”;还有人传言,此鸟爪上系着帛书,写着“寿不过三十”——贾谊卒年三十三岁,百姓便将他的早逝与鵩鸟的“预言”联系起来。《西京杂记》更添油加醋:“贾生亡日,湘水尽赤,如泣血泪。”
     四、才子命运的民间共鸣
     贾谊的遭遇,在民间被视为“贤才遭忌”的典型。长安酒肆的说书人讲起他的故事,总要叹一句:“文比屈子,命比冯唐。”(冯唐为汉代另一位怀才不遇的人物)河南、湖南一带的学子,考试前必到贾谊故居焚香,祈求“不遇谗臣,早展抱负”。
     更有趣的是,民间将贾谊的才学神化。传说他所作的竹简,夜间会自行翻动,文字如同萤火闪烁;他用过的毛笔,投入湘水后竟化作游鱼。这些荒诞的故事,实则寄托了百姓对知识分子的尊崇,以及对“怀才不遇”的集体遗憾。
     结语:湘水长流,怨魂不灭
     贾谊虽在正史中以政论家、文学家闻名,但在野史里,他更像是一个“悲剧英雄”。从湘水吊屈到鵩鸟预言,百姓用想象为他的命运蒙上神秘色彩,将个人的失意与历史的无常编织成传说。正如湘水边流传的民谣:“贾生赋,湘水哭;千年后,恨难休。”
     这正是:湘水悠悠吊古魂,鵩鸟惊秋赋里存。才子文章传万世,民间犹记谪臣怨。往后的汉家野闻,且从这泛黄的竹简与滔滔江水中,再寻文人风骨。
    喜欢。
  

第9章 贾谊谪居湘水怨[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