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服口服。
四、君臣相得:“如鱼得水”的另类典范
刘备对法正的宠爱,堪称三国版“霸道总裁”。《三国志》记载,法正劝刘备娶刘璋寡嫂吴氏,刘备觉得违背伦理,法正直接搬出晋文公娶侄媳妇的典故:“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于子圉乎?”刘备一听,立刻点头:“孝直说的对,马上办!”
更夸张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定军山被曹军围困,箭矢如雨。众人劝他撤退,刘备偏要硬刚。法正二话不说,站到刘备前面挡箭。刘备急得大喊:“孝直避箭!”法正回了句:“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刘备没办法,只好下令撤军。
野史里还有个段子:某次法正犯了错,诸葛亮假装要治他的罪。刘备立刻跳出来打圆场:“孝直就像我的‘治头痛的药,虽然苦,离了他可不行!”这话传到法正耳朵里,他得意地对人说:“看来这‘药,我还得接着当!”
五、英年早逝:天妒奇才的遗憾与争议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法正突然病逝,年仅四十五岁。《三国志》记载,刘备“为之流涕者累日”,追谥他为翼侯——这可是蜀汉唯一有谥号的大臣。更夸张的是,刘备亲自主持葬礼,还把法正的儿子法邈(miǎo)收为义子。
法正的死,也引发了一桩历史悬案:如果他活着,能否劝阻刘备伐吴?《三国志》裴松之注里有个大胆假设:“若令法孝直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意思是,只有法正能拦住刘备,就算拦不住,也能保证伐吴不惨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民间甚至流传着“法正显灵”的传说:夷陵之战时,刘备在猇亭扎营,夜里忽见法正现身,指着满山连营大喊:“明公若听吾言,何至如此!”刘备惊醒后,才发现营寨已被陆逊烧得通红。当然,这只是百姓对法正的惋惜罢了。
六、历史镜鉴:权谋与人性的双面镜像
法正的一生,是“乱世生存法则”的极致演绎。他既没有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圣人光环,也不像郭嘉“鬼才”般神秘莫测,而是个真实到有些“市侩”的谋士——他懂得利用人性的弱点,也从不掩饰自己的欲望;他既能为刘备出“毒计”,也敢为自己报私仇。
这种“真小人”的做派,反倒让他在乱世中活得明白。对比同期的谋士:荀彧坚守汉室正统,最终服毒而死;贾诩被骂“乱武”,一生战战兢兢;而法正却在刘备麾下“快意恩仇”,既成就了功业,也活成了自己。
正如《三国志》评价的那样:“法正着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他的存在,撕开了乱世的遮羞布——在权力的游戏里,道德从来不是唯一的生存法则,懂得审时度势、敢想敢做,或许更能抓住命运的机会。
结语:奇谋背后的真实人生
法正的故事,像极了一杯烈酒:初尝辛辣,细品回甘。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臣”,却用自己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后人谈论起“定军山奇谋”“汉中三策”时,别忘了那个在权谋背后,敢爱敢恨、睚眦必报的法孝直——毕竟,比起完美无缺的“圣人”,这种真实的“凡人英雄”,或许更接近乱世的真相。
喜欢。
第25章 快意人生法孝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