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7章 九伐中原姜伯约[2/2页]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疯狂与血色落幕
     景耀六年(263年),曹魏发动灭蜀之战。姜维在剑阁挡住钟会十万大军,却不料邓艾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刘禅开城投降时,姜维“将士咸怒,拔刀斫石”(《三国志》),但仍接受了刘禅“假意投降钟会”的密令。
     诈降后的姜维,上演了三国最惊心动魄的权谋大戏。他一面煽动钟会谋反,试图借魏军内乱复国;一面秘密联络旧部,准备里应外合。《汉晋春秋》记载,钟会曾问姜维:“若事成,当与君共掌天下。”姜维暗笑,却恭敬答道:“愿为将军先驱。”
     可惜天不遂人愿。计划败露后,魏军哗变,钟会被杀,姜维率亲兵死战,“手杀五六人,创重不支”(《三国志》)。临终前,他仰天长叹:“吾计不成,乃天命也!”据《蜀祷杌》记载,魏军剖开姜维的尸体,发现其“胆大如斗”,这一细节被后世用来形容他的孤勇与悲壮。
     五、历史争议:“穷兵黩武”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姜维的一生,始终处于争议的漩涡:
      批评者:《三国志》作者陈寿称其“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认为他北伐耗尽国力;
      支持者:清代学者王夫之反驳:“姜维之败,败于主闇臣奸,非战之罪也。”
     更有野史为其翻案:相传姜维死后,其衣冠冢中发现一封血书,写着:“臣非不知蜀之将亡,然先帝之志未酬,丞相之托未竟,纵九死亦无憾矣!”这封“遗书”虽为虚构,却道出了姜维的精神内核——他明知大厦将倾,却仍以飞蛾扑火的姿态,守护着蜀汉最后的尊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六、历史镜鉴:理想主义的困境与时代注脚
     姜维的悲剧,是蜀汉政权的缩影,更是理想主义者在乱世中的宿命:
     1. 实力悬殊:曹魏人口是蜀汉的五倍,经济、军事全方位碾压,北伐本就是以卵击石;
     2. 内部腐朽:黄皓弄权、益州士族离心,让“兴复汉室”成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3. 信念坚守:姜维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践行着诸葛亮“鞠躬尽瘁”的精神,却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
     与同期的邓艾相比,两人形成了鲜明对比:邓艾务实,偷渡阴平是“兵行险着”的成功案例;姜维理想主义,九伐中原是“知其不可”的悲壮抗争。正如《三国演义》中姜维的唱词:“叹英雄,空怀复国志,难挽大厦倾。”
     结语:沓中的麦浪与未竟的理想
     今日甘肃沓中,麦浪依旧翻滚,仿佛还在诉说着姜维当年的屯田往事。他的九伐中原,既不是“穷兵黩武”的愚蠢,也不是“逆天而行”的狂妄,而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绝境中最后的呐喊。
     历史从不缺少胜利者,但更让人动容的,是那些明知结局却依然选择坚守的人。姜维或许不是最成功的军事家,也不是最老练的政客,但他用一生诠释了“忠诚”二字的重量——当所有人都在计算利益得失时,他仍愿为一个看似遥不可及的理想,赌上一切。
     千百年后,人们谈论起三国,或许会忘记姜维的胜败,但永远不会忘记那个“胆大如斗”的背影,和他身后,那面在风中猎猎作响的“汉”字大旗。
    喜欢。
  

第27章 九伐中原姜伯约[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