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等人守长安,结果这几个人内斗,长安被赫连勃勃抢走,刘裕气得拍桌子:“早知道就不回来了!”
     南归之后,刘裕开始琢磨着代晋。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谶(chèn)语:“昌明之后有二帝。”昌明是晋孝武帝司马曜的字,意思是他之后还有两个皇帝。刘裕先杀了晋安帝司马德宗,立了晋恭帝司马德文,刚好凑够“二帝”。
     公元420年,刘裕觉得时机成熟,就让手下人逼着司马德文禅让。禅让那天,司马德文很“懂事”,说:“桓玄篡位时,晋朝就该亡了,全靠刘公才多活了几年,我心甘情愿让位。”他还亲自写了禅让诏书,写完后把笔一扔,说:“这辈子再也不写这玩意儿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司马德文退位后,刘裕封他为零陵王,送到秣陵(今南京江宁)居住。但他还是不放心,派亲兵天天盯着,连司马德文老婆生儿子,都被他派人掐死; 公元421年,刘裕让亲兵用被子把司马德文闷死,至此,东晋正式灭亡,刘宋王朝建立,年号“永初”。
     五、“武帝”的治国之道:从打天下到治天下
     刘裕当了皇帝,没忘了自己是穷孩子出身。他下令“清简赋役,休息民庶”,把东晋的苛捐杂税全废除了,还把王公贵族霸占的土地分给农民。有个大臣建议他学曹丕、司马炎,搞点“祥瑞”粉饰太平,刘裕骂道:“我老家的桑树结了几个果子,就算祥瑞了?别整那些虚的!”
     刘裕称帝后,实行了以下措施:
     1. 抑制门阀:提拔寒门子弟,打破士族垄断,比如出身平民的檀道济,成了刘宋的名将;
     2. 整顿吏治:派御史到各地巡查,发现贪官污吏直接罢免,史书说“内外澄肃,风俗一新”;
     3. 发展生产:推广牛耕,兴修水利,江南的粮食产量翻了几番,老百姓终于能吃饱饭了。
     帝王轶事:
      刘裕称帝后,老婆臧爱亲成了皇后。臧皇后出身贫寒,当了皇后还自己缝补衣服,刘裕每次见了都感叹:“这才是我当年认识的那个她。”
      他有个习惯,睡觉前要在床头放一根麻绳,有人问为啥,他说:“当年打游击时,用这绳子捆过俘虏,看着它能想起苦日子,不忘本。”
     六、历史的评价:铁血帝王的功过是非
     刘裕从草根到帝王,用了不到20年,他的一生就像一部热血小说。但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
      肯定派:李贽说他“定乱代兴之君”,王夫之赞他“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西灭姚泓,南定卢循”;
      否定派:有人说他杀司马德文太残忍,开了禅让后弑君的先例,后来南北朝的皇帝们学他,导致宫廷政变不断。
     其实刘裕的成功,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三个字:狠、准、稳。他对敌人狠,对自己准(知道自己出身低,就用军功和政绩说话),对局势稳(一步步铲除异己,不急于求成)。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大多不是好人,但一定是能人。刘裕就是这样的能人,他用铁血手腕结束了东晋的烂摊子,也为南朝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结语:
     刘裕代晋,标志着南北朝时代的正式开始。他建立的刘宋王朝,享国60年,是南朝疆域最大、国力最强的朝代。但他可能没想到,自己的子孙后来会互相残杀,把他打下的江山作没了——这是后话。
     现在看刘裕的故事,就像看一场精彩的逆袭剧:一个穷小子,靠着一把刀、一身胆,从社会底层爬到权力顶峰,灭了两个国家,当了皇帝,还改革了弊政。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出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狠劲和脑子。当然,心太狠了也不行,比如他杀司马德文,就给子孙开了个坏头。
     历史有时候很公平,你怎么对待权力,权力就怎么对待你。刘裕用铁血打下的天下,最终也在铁血中走向衰落,但他的传奇,却永远留在了“金戈铁马”的诗词里,留在了“斜阳草树”的巷陌中,供后人唏嘘感叹。
    喜欢。
  

第22章 刘裕代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