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章 郭雀儿黄袍加身[1/2页]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邢州(今河北邢台)街头,一个满脸横肉的少年正抱着酒坛啃烧鸡,油渍顺着胡茬往下滴。忽听得“哐当”一声,他踢翻了肉摊,摊主揪住他衣领怒骂:“郭威!你吃白食还撒野?”少年咧嘴露出缺了半颗的门牙:“王屠户,老子日后当了节度使,让你天天给我宰猪!”围观百姓哄笑,谁也没料到,这个被叫做“郭雀儿”的混不吝(《新五代史》载其绰号“郭雀儿”),日后竟真坐上了龙椅。
     郭威出身贫寒,父亲郭简本是晋王李克用麾下的顺州刺史,却在他年幼时被幽州节度使刘仁恭所杀。母亲王氏带着他逃往潞州,途中染病身亡。孤苦伶仃的郭威只能在市井间摸爬滚打,学会了打架斗殴、赌博酗酒,活脱脱一个市井无赖。《东都事略》记载,他曾在脖颈刺上一只飞雀纹身,从此“郭雀儿”的名号传遍邢州,连官府都拿他没办法。
     但这泼皮却有不寻常之处。他嗜酒却不贪杯,好赌却懂得见好就收,更爱捧着《阃外春秋》(古代兵书)看得入神。有次他与人斗殴,被打得头破血流,仍大笑道:“打不过你,是我技不如人;但若论行军打仗,你十个也抵不上我!”这番狂言,倒真被路过的李继韬(潞州节度使)听了去。李继韬见他身材魁梧、眼神锐利,竟将他收入帐下——这一决定,成了郭威命运的转折点。
     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太原城头战旗猎猎。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正要称帝,却发现印玺不见了踪影。正当众人慌乱时,郭威从怀里掏出一枚刻着“受命于天”的玉印:“此乃小人连夜赶制,虽不及真品,应急足够。”(《旧五代史·周太祖纪》)刘知远大喜,当即封他为枢密副使,从此将其视为心腹。
     郭威的崛起,靠的是实打实的本事。开运四年(947年),契丹灭后晋,中原大乱。郭威献策刘知远:“契丹虽强,但水土不服,必不能久居。主公可先按兵不动,待其北撤时再出击。”果然,契丹北归途中烧杀抢掠,民怨沸腾,刘知远趁机挥师南下,一举收复洛阳、汴京,建立后汉。郭威因功升任枢密使,执掌全国兵权。
     刘知远临终前,拉着郭威的手说:“朕儿承佑年幼,以后就靠你辅佐了。”(《资治通鉴》)谁也没想到,这句托孤之语,竟埋下了后汉灭亡的伏笔。新帝刘承佑生性猜忌,听信宠臣李业的谗言,认为郭威功高震主,密谋铲除他。乾佑三年(950年),刘承佑派人刺杀郭威,消息却提前泄露。郭威怒不可遏:“我为刘家出生入死,竟遭此毒手!”他立刻以“清君侧”为名,率军杀向汴京。
     乾佑三年(950年)冬,澶州(今河南濮阳)城外,郭威的大军扎下营寨。士兵们交头接耳:“皇帝要杀郭公,我们卖命却要送命,这算什么事?”突然,一阵骚动传来,数千将士涌到郭威营帐前,高呼:“愿奉郭公为天子!”(《旧五代史》)郭威“惊慌失措”地跑出帐外,却被将士们团团围住,一件黄色的军旗披在了他身上——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黄袍加身”,比赵匡胤早了整整九年。
    &nbs

第3章 郭雀儿黄袍加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