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章 儿皇帝割让燕云[2/2页]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为特使,持亲笔信前往契丹。信中写道:“愿陛下早发虎狼之师,救臣于水火。事成之日,定当裂土相报。”耶律德光收到信后大喜,召集群臣商议:“吾闻中国天子号‘天可汗,今石郎以子事我,此乃天赐良机!”(《辽史·太宗纪》)
     为表诚意,石敬瑭甚至在契丹军营行“父子之礼”。史载“敬瑭跪受契丹册命,涕泗横流”,这一幕被随军画师记录下来,后流传至中原,引得百姓唾骂:“石郎身为天子,竟屈膝胡虏,耻莫大焉!”(《五代史补》)
     契丹出兵后,战局迅速逆转。清泰三年(936年)九月,耶律德光亲率五万骑兵南下,与石敬瑭会师太原。面对后唐名将张敬达的十万大军,契丹骑兵采用“诱敌深入,分割包围”的战术,在晋阳城下大破唐军。《资治通鉴》描述此役:“契丹精骑往来如飞,唐军弓弩不及,自相践踏死者万余人。”张敬达兵败自杀,后唐主力丧失殆尽。
     十一月,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大晋皇帝,改元天福。新政权建立后,石敬瑭立刻兑现诺言:不仅将燕云十六州的图籍、印绶双手奉上,还每年向契丹输送大量财物。更有甚者,他要求所有公文提及契丹时,必须使用“北朝”尊称,自己则自称为“儿皇帝”。这种屈辱的外交姿态,令满朝文武敢怒不敢言,唯有谏议大夫薛融上书痛斥:“陛下以万乘之尊,甘为夷狄之仆,置祖宗基业于何地?”(《五代会要》)
     燕云十六州的割让,给中原王朝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从此,契丹骑兵可长驱直入华北平原,“三日可至黄河”,中原政权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宋史·地理志》分析:“燕云既失,太行以东,皆平坦之地,胡马疾驰,无险可守。”北宋立国后,太祖赵匡胤曾设立“封桩库”,企图积蓄钱财赎回燕云,但终其一生未能如愿。
     石敬瑭本人也未能善终。天福七年(942年),他因无法满足契丹日益增长的索取,加之国内民怨沸腾,最终郁郁而终。临终前,他望着北方叹息:“吾以契丹得天下,亦因契丹失民心,此乃报应也。”(《旧五代史》)而他开创的“向异族称臣”的恶劣先例,被后世许多割据政权效仿,直到朱元璋推翻元朝,才喊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彻底终结了这段屈辱的历史。但燕云十六州的沦陷,始终是悬在中原王朝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深刻影响了此后四百年的中国历史走向。
    喜欢。
  

第5章 儿皇帝割让燕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