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我在,宋朝要是敢来,我就带几万人马,把他们赶到黄河里去喂鱼!”孟昶一听,觉得挺靠谱,就把防守的重任交给了王昭远。
结果呢?王昭远就是个纸上谈兵的家伙,跟战国时期的赵括有的一拼。乾德二年(964年),赵匡胤派王全斌、崔彦进等人率军伐蜀。宋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剑门关。剑门关是蜀地的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本来是很好的防守据点,但王昭远指挥失误,居然让宋军绕到了背后,前后夹击,蜀军失误,王昭远也成了俘虏。
消息传到成都,孟昶彻底慌了。他赶紧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可大臣们一看这形势,都知道大势已去,纷纷劝孟昶投降。孟昶叹了口气,说:“我父子以丰衣足食养士四十年,一旦临敌,不能为我东向发一矢,今若穷兵黩武,徒苦百姓而已。”于是,他命人写了降表,向宋朝投降。
写降表的人是谁呢?就是前面提到的李昊。有意思的是,当年前蜀灭亡的时候,降表也是李昊写的,所以当时蜀地老百姓就编了个段子,说李昊是“世修降表李家”,这可真是有点尴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孟昶投降后,被押送到了汴京(今河南开封)。赵匡胤对他还算客气,封他为秦国公。但孟昶心里那叫一个憋屈啊,从一个逍遥快活的皇帝,变成了阶下囚,这落差谁受得了?据说他到了汴京后,整天唉声叹气,茶饭不思,没过多久就生病了,不到一个月就死了,年仅47岁。
孟昶死了,但他留下的词却流传了下来。尤其是他的《虞美人》,虽然很多人认为是李煜写的,但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是孟昶的作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首词,道尽了亡国之君的悲痛和无奈,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除了孟昶,他的宠妃花蕊夫人也留下了不少诗词。花蕊夫人的宫词写得很好,清新自然,生动形象,把后蜀宫廷的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据说她到了汴京后,赵匡胤见她长得漂亮,又有才情,就把她纳入了后宫。有一次,赵匡胤问她:“你们后蜀为什么会灭亡呢?”花蕊夫人叹了口气,写下了一首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首诗,既讽刺了后蜀君臣的无能,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赵匡胤听了,也不禁为之动容。
孟昶的故事,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作为一个皇帝,他不务正业,沉迷文艺,追求奢华,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虽然他留下了一些不错的诗词,但这并不能掩盖他作为一个统治者的失败。
从孟昶的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历史的教训:首先,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清楚自己的职责,不能把兴趣爱好凌驾于国家大事之上;其次,奢侈浪费是亡国的前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最后,得民心者得天下,孟昶只顾自己享乐,不顾百姓死活,失去了民心,自然也就失去了天下。
不过话说回来,孟昶虽然是个亡国之君,但他在文化上的贡献还是值得肯定的。他主持刊刻的“后蜀石经”,对儒家经典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和花蕊夫人留下的诗词,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也算是“亡国留词韵”了。
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戏剧性。一个文艺青年当了皇帝,最终因为文艺而亡了国,但又因为文艺而留下了名声。孟昶的故事,就像他写的词一样,充满了悲情和无奈,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喜欢。
第11章 孟昶亡国留词韵[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