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章 杯酒释权收兵柄 太祖定策固江山[2/2页]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宴会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结束。次日一早,石守信等人便纷纷上书,称病请求解除兵权。赵匡胤欣然应允,免去了他们的禁军职务,改任为地方节度使,同时赏赐了大量金银田宅。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杯酒释兵权”。
     收归兵权后,赵匡胤并未就此满足。他与赵普商议多日,又推出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首先是改革军事制度。他设立枢密院,掌管军事机密和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则负责军队的日常训练和管理,却无调兵之权。这样一来,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将领无法拥兵自重,皇帝则牢牢掌握了军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其次是削弱地方权力。他下令各州的赋税,除留足日常开支外,其余全部上缴中央,称为“制其钱谷”。又选派文臣担任各州长官,称为“知州”,同时设立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使地方官员相互牵制。对于地方军队,他将各地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留在京城附近,而留下的老弱残兵则组成“厢军”,负责地方治安,称为“收其精兵”。
     这一系列措施,如同组合拳一般,彻底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从此,地方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大宋王朝的统治基础得以稳固。
     一日,赵匡胤在讲武殿检阅禁军,见士兵们军容严整,士气高昂,心中十分欣慰。他对身边的赵普道:“你看,如此一来,天下当可太平了吧?”
     赵普躬身道:“陛下圣明。然凡事过犹不及,重文轻武虽可止乱,却也需防边患。”
     赵匡胤点点头,道:“你说得是。朕已令潘美、曹彬等将领镇守边关,他们皆是忠勇之士,当可保边境无虞。至于文治,朕欲兴科举,重文教,让天下英才皆为朝廷所用。”
     不久之后,赵匡胤便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规模,确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选拔人才。他还下令扩建国子监,鼓励士人读书求学,一时间,文风大盛,五代时期的武夫专权之风逐渐被崇文尚学的氛围所取代。
     赵普作为赵匡胤的首席谋士,在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他虽读书不多,却足智多谋,尤其擅长处理实际政务。有人曾讥讽他学识浅薄,赵普却不以为然,每次退朝回家,便闭门读书,第二天处理政务时,总能应对自如。
     有一次,赵匡胤问他:“爱卿每日回家读何书?”
     赵普老老实实答道:“臣只读《论语》而已。当年臣以半部《论语》助陛下定天下,如今欲以另外半部《论语》助陛下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便由此而来。虽然有些夸张,却也道出了赵普以儒家思想治国的理念。在他的辅佐下,赵匡胤推行“仁政”,减轻赋税,奖励农桑,澄清吏治,使得大宋王朝在建立之初,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日,赵匡胤微服私访,来到赵普家中。此时正值隆冬,天降大雪,赵普见皇帝冒雪前来,连忙将他请入内堂,生起炭火,又让夫人准备酒食。三人围坐在炉边,赵匡胤笑问:“爱卿可知,朕为何冒雪前来?”
     赵普道:“陛下想必是为了太原之事。”
     赵匡胤点点头:“正是。朕欲北伐北汉,爱卿以为如何?”
     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留下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依附于辽国,盘踞在太原一带。
     赵普沉吟道:“北汉据守太原,又有辽国为援,一时难以攻克。臣以为,陛下不如先取南方诸国,待平定江南,再回头收拾北汉,届时它孤立无援,可不战而克。”
     这便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略。赵匡胤闻言大喜,举杯道:“爱卿所言,正合朕意!来,我们共饮此杯,预祝一统天下!”
     君臣二人在风雪中对饮,谋划着大宋王朝的统一大业。炉火熊熊,映照着两人意气风发的脸庞,也照亮了大宋王朝最初的蓝图。
     杯酒释兵权,不仅解除了武将专权的隐患,更开创了宋代重文轻武的先河。赵匡胤以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兵不血刃地巩固了政权,为大宋三百年的基业奠定了基础。而他与赵普之间的君臣相得,也成为了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只是他或许未曾想到,自己为防止武将专权而制定的制度,在日后竟会成为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根源,这便是后话了。
    喜欢。
  

第2章 杯酒释权收兵柄 太祖定策固江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