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光是各种原件的采购评估配合跟成本控制就很麻烦了。
      这就是中联和欧洲军事发展的最大瓶颈,他们的很多机器人的硬件要从帝国买,再加上落后的前现代官僚和后现代议会扯皮。各种邮件扯皮,签合同,运输,报销(假设在高校)麻烦得要死,而且贵得要死。更麻烦的是,有些东西买不到,还得自己去做。
      雷顿自己就曾经上过一个eu人开发的人工智能网站。
      一点开就要注册。
      输入密码的时候雷顿随意想了个单词:penis,结果是:证
      “您输入的密码长度不够。”
      没办法他就输了个longpenis
      “您输入的密码强度不够。”
      凎,strongpenis总行吧?!
      “请您再次输入密码。”
      嗯,输了。
      “请您再次输入密码。”证
      嗯?又输了一遍。
      “请您再次输入密码。”
      雷顿愤怒地输了“蠢货?!”
      计算机沉默了一会,接着屏幕闪烁,“请再输入一次。”
      ……
      总之通过一年多的机器人工程学学习,雷顿得出的经验是。
      1.帝国老一代机器人教授都是机械出身的,他们总是喜欢在机器人机械设计上想出特别有创意的想法。而欧洲和中联的机器人学都属于计算机学科,更加偏向算法。也就是engineer,不是science.
      2.不但如此,帝国军机器人主流还特别不喜欢做算法,雷顿认为这可能跟多数帝国精英的思维模式有关,往说好是务实,往坏说是思维禁锢。而中联和欧洲人的思维比较活跃,做算法的比较多。
      3.就机器人工程而言,目前帝国这边确实不占优势。甚至帝国很多招聘AI或者机械相关的职位,都要提到一句,有欧美留学或者工作经历的异邦人优先。这一点更是让雷顿哭笑不得,这种时候帝国的敌对政策又不作数了。
      4.不过光看帝国机器学习从业者的青年人中印度人和华联人的比例,雷顿推测这些帝国敌人的机甲以后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科技力量的变迁[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