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走了过来,看着车里的莲藕:“这个,多少钱啊?”
“四块钱一斤,已经很便宜了。”
男子拿起一根莲藕,看了看说道:“这个孩子们炸耦合吃,一定不错啊。”
“是啊,大哥,来点吧,四块钱已经很便宜了。”
可是,男子笑了笑,慢慢把莲藕放下:“你这些一共多少斤啊?”
“差不多一百斤吧?”
“我要是都要了,你能不能再便宜点?”
“可以啊,给你便宜两毛,三块八怎么样?”
男子犹豫一下,从一边口袋里拿出一些零钱数了数,说道:“好吧,那你称一下,我全要了,可是你要给我送过去。”
“你住在什么地方啊?”
“就在前面不远。”
“好吧。”
一共是九十六斤,三块八一斤,共是三百六十多块钱。
苏楠笑道:“真想不到,最后一下全卖了。”
“是啊,看来今天运气也不错。”
龙黎收拾好了,苏楠还是坐在后面。
这个男子骑了一辆破旧的电动车,龙黎紧紧跟着他。
走了不远就到了,原来这个男子就在小河北的北面,一处破旧的四合院里面。
走了进来,龙黎才知道,这里是一个小学。
总共有十多个学生,都是留守儿童。
男子叫赵福来,是这里的校长兼老师。
赵福来把车停好,笑道:“谢谢了,把莲藕卸下来吧。”龙黎和苏楠很快就卸完了。
龙黎说道:“赵老师,怪不得你要这么多,原来要给这些孩子们吃的。”
“是啊,是啊。”赵福来笑着:“你是哪个村子的,叫什么?”
“就是北面旺泉村的……”
说着,龙黎把那三百多块钱拿了出来,“赵老师,这个钱我就不要了……”
说完,龙黎就发动了三轮车。
赵福来拿着钱在后面追了出来:“你种菜的也不容易,这是干什么……”
走了出来,龙黎把车速降了下来。
苏楠笑道:“龙黎,你很有爱心啊。”
“也说不清楚什么爱心,就是觉得都不容易。”
虽然是乡村,可现在下了集的人都往回走了。
路上车辆还是比较多的。
龙黎也只能慢慢走着。
来到了庄园里面,王婶和杨叔正在山下捡柴。
这里做饭用的是那种用泥巴做成的火炉,只能少木柴。
不过,这样做出来的饭菜很香。
“飞跃,莲藕都卖了?”
“哦,杨叔,卖了。”
“那,要不要把剩余的莲藕也挖出来?”
“不用了,还是过些日子再说吧……”
苏楠泡了一壶菊花茶来,“龙黎,喝点水吧。”
龙黎在丝瓜棚里面的青石板上坐下:“好啊,真是有些渴了。”
说完,龙黎又说道:“杨叔,王婶,你们也一起喝吧?”
老杨头忙摆着手:“不喝这个,这菊花怎么能泡水喝啊,我们还是习惯喝白开水。”
说完,老杨头和王婶去了板房那边忙去了。
这是新鲜的胎菊。
泡出来的水是纯净的淡黄色,没有加冰糖,也没有加蜂蜜,却有股说不出来的甘甜。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那个时候的陶渊明种菊花不知是为了泡茶还只是为了观赏。
一阵风吹过,那边的菊花在风中摇曳起来。
苏楠说道:“等白菊花开了,可以蒸熟了吃。”
“菊花也能生吃”
“是啊,不过需要蒸熟了吃。”
“龙黎啊……”
听到叫声,龙黎站起来,原来是村长王德才。
王德才的身边还站着一男一女。
男的手里拿了一个摄像机……
“德才叔,你来了?”
“哦,飞跃啊,这是县电视台的孔记者和他的助手小刘。”
“哦……”
龙黎纳闷起来,“有事吗?”
王德才继续说道:“你上午是不是去大集上卖莲藕,然后给了一个赵老师……”
“是啊,都是留守儿童,所以我没要钱……”
说到这里,那个孔记者上前,笑道:“这就对了,找的就是你。”
原来,自己没要钱之后,赵福来打电话跟县电视台说了。
这是正能量新闻,孔记者就想专门做个专访。
龙黎终于明白了,笑道:“这算什么,就是平常心,干平常事……”孔记者笑道:“可是,你的平常心是一种爱心……”
问完了这个问题,孔记者又了解了一下龙黎的整个庄园的事情。
孔记者笑道:“很好,很有价值的新闻。”
龙黎说道:“孔记者,还是不要问了,喝点菊花茶吧。”
苏楠又过去采了几朵菊花放到了茶壶里面。
可是孔记者只喝了一杯就站起来,说:“太美了,我还是多拍几张这里的照片去。”
想不到,当晚县电视台就播报了龙黎接受采访的新闻。
一大早,老杨头来就说:“飞跃啊,你都上电视了。”
“唉,老杨叔,这没什么。”
第27章 观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