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4章 要人,儒家[1/2页]

大明之明武帝实录 狐逍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要人,要什么人?”朱元璋好奇道。
      “死囚,战犯,流放的人,俘获的人,只要是朝廷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人我都要。”
      “雄英啊,你要这么多人干什么?”朱标看不下去了,自己儿子要的都是些什么人啊,死囚,战犯,俘获的士兵,这些人都很危险,自己的儿子能管的住吗?
      “修路。”朱雄英言简意赅。
      “修路,修什么路?现在的路不是好好的吗?修路的话那么点人也不够啊?”朱标有些不解,大明的官路还是不错的。
      “是用水泥修路吧?大孙?”朱元璋倒是明白朱雄英的想法。
      “陛下,是那个北边用的水泥吗?”徐达发话了,对水泥他这个兵事大家倒是略知一二,这是皇太孙的工匠司搞出来的,建城十分方便,造价也不贵,坚固耐用,适合建设城墙。
      “是的,爷爷这几年我朝在北边防线的城墙使用水泥,效果都不错吧?”
      “何止不错,简直无敌啊,我朝的洪武大炮都打不动。”蓝玉在一旁夸夸其谈。
      啊,蓝玉真猛,用洪武大炮打城墙,这下说漏嘴了吧,看老朱怎么收拾你。
      “你还用洪武大炮打过城墙?传朕旨意,凉国公蓝玉罚俸一年,拖下去十军棍,今天先不打,给他记上,下次再犯,一并罚之。”
      蓝玉的脸瞬间变的惨白,我怎么管不住这张嘴呢,还好还好,罚我罚的不是太重。
      “蓝玉都有大炮试过了,那肯定是不错的,但是用水泥修路,有什么好处吗?”
      “好处有很多,首先就是可以减少运输损耗,减少人力加快运输速度。
      爷爷,徐叔爷,蓝舅爷,你们都是打仗的行家,那你们肯定知道,行军打仗需要强大的后勤队伍,来提供粮草、衣物和军械等各种物资,所以出征的队伍中非战斗人员的比例是很高的,一般可以达到五分之三,所以一般情况下号称的十万大军,真正有战斗能力也就四万左右。
      剩下的人都是民夫,是用来运粮食的,十万大军里有六万的辎重队,而辎重队自身也消耗着物资,这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打着打着粮草就不足了,这也是为什么我朝北征了三次才灭了元朝。
      历朝历代都想过减少粮草运输过程的消耗,为了减轻粮草,就必须尽量减少部队中后勤人员的比例:
      例如秦始皇专门修建“秦直道”通往甘肃,北宋时期在北方修建了运河用于运输、我朝在北征时为了缩短运粮路程,直接在松亭关大宁会州修了粮仓。这些方式都是为了降低粮草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为什么我们打元朝打了三次呢?首先我们是去元朝的地盘草原上作战,战线长,粮食兵源都不好补充。
      而元人他们曾经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驰骋亚欧大陆,其中后勤补给方式有很特殊,他们将牛肉切细后晒干,装进羊胃袋里,行军途中通过肉干和水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
      此外,游牧民族还会携带少许的马和羊等牲畜,这都是移动的粮仓,不必依靠庞大的后勤补给队伍,大大减少粮草的消耗。
      战争一旦打响,除了快速的物资消耗,士兵也会出现大量伤亡,兵力的消耗需要补充,所以需要源源不断提供新的兵员,征兵量会增强,农民中年轻的劳动力就会被抽走,这会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这无疑是釜底抽薪,所以非到不得已的时候,将军都不会选择打持久战,一般都会选择速战速决.。”
      “孙儿有些班门弄斧了,其实我想修建水泥道路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水泥路能提高运输的速度,最起码能缩短一半的运输时间。”朱雄英挠挠头,他有点不好意思。
      面前的几位那个不曾上阵杀敌,带领过千军万马,自己前世不过是个士兵罢了,在这些兵法大家的面前都是班门弄斧。
      哦,自己的老爹朱标除外,身为太子,上阵杀敌这事还轮不到他。
      “还有就是用这些人来修路,对朝廷也有好处,首先就是这些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管理问题,朝廷不用再管,一切都由孙儿负责,但是我想向皇爷爷讨一个恩上,我大明人在里面做够五年,就可以恢复正常人的待遇,往事一笔勾销,当然死刑犯除外。
      异族人就十年吧。
      孙儿是这样想的只要异族人够多,就可以给我国所有的百姓免除杂役。”
      “雄英,异族人也是人啊,这样子对他们有损我大明声威啊。”朱标一直接受的是儒家文化教育,把异族人当成奴隶用在他心中是很不认可的。
      “父亲,那你觉得这些元人该怎么办?”
      “自当是教化。”
      话还没说完朱标的屁股上就挨了一脚,敢打太子的能有谁?那当然只有老朱了。
      “教化教化你个头啊,要不是咱带着这些兄弟出生入死,好不容易才灭了北元,你竟然想靠着教化来治理他们,那些人只能靠着刀剑来管理,学儒都把你学傻了。”老朱一脸凶气。
      朱元璋本来对读书人挺尊敬的,但是看着眼前的太子,他突然觉得儒家一家独大并不是什么好事情。
      “父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元人和我们是敌对的,他们的人口就是那么点不超过一千万,我们打败了他们,把他们的人口掠夺到我国来建桥修路疏通河道,这样他们的人口会越来越少,与此同时我国百姓也就能减轻些负担,到最后如果人数够的话,我国百姓的徭役这些事就可以完全免除。”
      通过十几年的相处,朱雄英对朱元璋已经十分了解。
      朱元璋可以说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人,首先他很好学,朱元璋出生贫苦,穷人家的孩子,几岁开始就以给刘财主家放牛为生,这样的情况下可能学习到文化吗?很明显不可能,然后就是当和尚,当乞丐,朝不保夕甚至连口饭都吃不到,学文化的可能就更小了,那时候的他大字都不认识几个,后来是进了义军,娶了马氏,在马氏这里开始学习的文化,后来地盘越来越

第4章 要人,儒家[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