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九四章 踏雪入太行[1/2页]

回到清朝做盐商 独孤赏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请不要责怪董书恒的时代代入感太差,他就是个?潘科??愕脑?小
      十九世纪中期的满清,三妻四妾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却每次都要矫情一下。
      天生不是做种马的料。
      情商太低,差评!
      御女无道,差评!
      次日,天还未亮,一队马车匆匆离开了总统府。
      江宁的街道上一片寂静,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城市绿化。
      城内大街上是光秃秃的石板路。
      马匹踩在上面发出“哒哒哒”的声响。
      两边都是商铺,只有商铺门檐上伸出的幌子,让空旷的街道显得不是那么的单调。
      董书恒透过窗户的缝隙打量着江宁城。
      嗯,有机会的话得搞点绿化。
      偶尔能够看到街角的早点摊子上飘起的阵阵白雾。
      江宁人喜食馄饨,每次食用都喜欢在汤中加入店家精心调制的辣油。
      冬日里喝上一碗,不管天气多冷都能够浑身暖和,驱走一身的寒气。
      不过,董书恒已经吃过早饭了。家人们知道自己今天出发,都是早早的起床。
      一家人一起吃了一顿早饭。
      早饭是厨房做的馄饨。
      ……
      昨天晚上,董书恒将吕飞燕的事情托付给了魏玉珍。
      让她代为转告母亲和其他二女。
      渣男不知道该如何开口。
      坐在马车中的董书恒在思考着自己的这次太行之行。
      日理万机的大总统董书恒自然不是仅仅去看女人和儿子那么简单。
      太行对他对淮海军都非常重要。
      后世的中国地图就像是一只雄鸡。
      打开你手机上的gd地图,用你的中指和大拇指轻按在上面向中间划动,说出低头族的神秘咒语:“小小小……”
      你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这里是华夏的心脏。
      那贯穿太行山脉的一条条通道,就像是流经心脏的血管一般。
      这里北上是蒙古草原,而且是水草最丰美的察哈尔。
      往东是华北大平原,是中国北方的精华之地。
      往南是河南,那里是中原腹地,人口大省。
      往西进入山西盆地,联通关中。
      这样的地方除了耕地稀少,其他似乎都是优点。
      当初董书恒想到在这里安下钉子的时候,是因为他记得这里有抗击倭寇之时最大的根据地。
      无数的神剧都是以此处为地点背景拍摄,哪怕是小白都应该知道这里。
      车队来到了江边码头,江面上雾气缭绕,看不到两对面,一支内河水师船队已经等在了码头之上。
      这是内河水师的船队。水师司令张强带着人在码头上等候董书恒。
      警卫团已经登船完毕,他们昨天晚上就住在城外的军营。已经先行一步到达码头。
      “报告总统,运河水师已准备完毕,请您登船。”见到董书恒在内卫的簇拥下下了马车,张强赶紧迎了上去。
      “辛苦了。”董书恒回了个军礼。
      他今天穿了一身笔挺的正装。
      现在这种类似于后世中山装的正装非常的流行。
      最早由淮海军的常服改成了了军政府的工作服,然后又传到了民间。
      那种衣冠禽兽的满清官服早已经被淮海军抛弃。
      现在留了断发,穿上短装之后,董书恒对自己的样貌更加的自信了。
      加上上期了以来形成的上位者气质,让人油然产生亲近之感。
      董书恒上了自己的汽船,这艘船是专属于董书恒的座船。
      这艘船改装了新式的蒸汽机,可以在水中跑出极快得速度。
      董书恒的这艘快速汽船没有什么攻击力,但是逃跑的速度绝对是一流。
      船上的生活设施齐全,堪比游艇。这也是董书恒为什么选自坐自己的快速汽船。
      上船之后,董书恒补了一觉,昨天晚上折腾的不轻。
      醒来之后已经到中午。
      船队已经沿着运河到达了淮安府。
      董书恒来到甲板上透透气,魏玉祥紧紧跟在他的身后。
      河道两岸的农田都种上冬小麦,一望无际都是绿油油的一片。
      水师通行,商船避让,一路畅通无阻。
      在运河上,水师以自己最快的速度前进着。
      董书恒这次出来的时间不长,所以中途董书恒并不准备下船。
      只能在船上看看两岸的变化。
      淮安府以农业为主,这里没有什么重工业。
      董书恒看到的大多是农田。
      很多河边的农田都是修整河堤之后新开辟出来的。
      修整河堤时挖出的河泥就是这些新田的上层。
      所以这些田地里绿油油的麦苗,长势非常好,行垄之间露出的土壤都是黑黝黝的,跟其他地方的黄土截然不同。
      大片的农田的中间,每隔一段路程就能够看到一个村落。
      这两年稳定的社会环境,加上淮海军减少农税,废除丁税以及徭役。
      农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分地的政策大大增加了农村自耕农的数量。这些人才是农村发展的基础。
      当然淮海军的农场也变相带动了农村的发展。
      农场的种植理念可以带动周围农民农业技术革新。
      要知道,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有能力进行农业研发,地主倒是有能力,但是不会去做。
      另外,普通的农民一般也不会尝试新作物的种植。所以像玉米、甘薯、土豆这些高产作物传到中国几百年了,还没有完全推广开来。
      但是农场却能够整合资源去做农业研发,去尝试新作物的种植。
      到了后世,中国的农村再次尝试推广农场化种植,就是因为这种种植模式确实比分散的小农模式要更加高效。
      等到以后工业化布局达到一定程度之后,董书恒还是准备推广农场化种植模式。
      以后哪怕灭了满清,淮海军的农场还是要继续发展下去。而且董书恒还会支持更多的个人建立农场。
      耕种土地以后会有很多,很多!
      到了徐州之后,运河两岸就能够不时的看到高高的烟囱,烟囱里连绵不断地向外冒着黑烟。
      在后世这意味着环境污染,一般只有在落后的地方才有这样的工厂。
      发达的地方早以将这些污染严重的工厂淘汰调了。
      人们看到了之后总会忍不住表露出鄙夷的神色。
      但是现在,这些烟囱在董书恒的眼中却是充满美感。
      这代表着工业的力量。这些重工企业就是淮海军搞工业化的基础。
      一直到二十世纪中期,煤炭和钢铁的产量都还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表现。
      在工业能力的排名中,这两项指标占有很大的比例。
      上世纪的五十年代,我们还就钢铁产量,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
      现在江苏徐州和江西萍乡是淮海军的两大产煤基地,萍乡的煤矿还在起步阶段,徐州的煤矿已经走上正轨了。
      另外这里也是淮海军的主要的钢铁产区。
      同时,这里还有一些铸造厂,大型机械制造厂。淮·克集团的第一个铁路机车制造厂也建在这里。
      船队继续前进,董书恒远远地看到一个钢架铁路桥横跨运河。
      这座桥上通过的是连接徐州和海州的铁路,徐州的产的煤矿和铁矿可以通过铁路运到海州,直接到达海边的港口。
      该铁路在海州有一条支线直通港口。
      在淮海军的铁路体系中,徐海段较早完工通车。
      从徐州往南,这条铁路延伸到凤阳府,也就是后世蚌埠的所在地,然后到达庐州,接着往东南直达浦口。
      从海州往南到盐城、大丰、东台、高邮、扬州浦口。整条铁路绕着江苏安徽转了一圈。
      董书恒想在长江上建造铁路桥的设想还在设想阶段。
      目前实施起来还有困难。
      现在淮海军在铁路建设上只能

第二九四章 踏雪入太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