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三八章 治河[1/2页]

回到清朝做盐商 独孤赏月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菏泽原系天然古泽。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曹州升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始以菏泽作为地方名称。
      菏泽是中国古代大泽名,上古九泽之一,故址在山东曹州府境内。
      《尚书禹贡》载:“导菏泽,被孟诸。”因其地有菏山而得名,是菏泽之名的来源之本。
      上古九泽之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遗址都在曹州境内,在历史上居于神圣地位。
      华胥履迹雷泽生伏羲,帝尧十三岁封于陶(定陶),即位百载,崩於成阳,葬於谷林(成阳、谷林皆在曹州府鄄城县境内)。
      舜生於姚墟(曹州鄄城境内),耕於历山(鄄城历山),渔於雷泽,陶於河滨(菏泽之滨)。
      伏羲是华夏民族乃至东亚不少民族共同敬奉的始祖,尧舜是华夏先民由蒙昧走向文明国家的圣祖,他们都与菏泽地区息息相关,这里是养育华夏先民的生命之泽。
      冯道利正在在给学生们讲着上古大泽的历史。
      他们此时就处在洪水形成的一片大泽畔。这里恰恰是当初菏泽之所在。
      他本就是进士出身,学识渊博,博古通今。
      “老师,为什么后来这些大泽会消失了呢?如今的山东境内,除了微山湖之外已经没有像样的大湖了。”杜辉问道。
      冯道利沉吟了一会儿,说道:“我们华夏先民在这里开发了几千年,人口增多就需要更多的土地,大泽周边的土地都是最为肥沃的土地。”
      “一代代的先民,在湖边辛勤地开发耕地。大湖越来越小,也许是因为某次黄河改道。大泽就消失了。”
      “等到之后,黄河再改回来,人们就拼命地加高黄河的河堤,因为为原来为黄河蓄水的大泽已经变成了农田。”
      冯道利耐心地说出了自己的猜测。
      “老师,您的意思是说,正是因为一代代的治水导致了黄河成为了今天的这个样子吗?”
      冯道利微微点头,先民的付出不能否定。但是上古时期,华夏的祖先就已经知道了堵不如疏的道理。
      冯道利热衷于治水,知道黄河的历史,自秦汉以来,黄河的治理就以堵为主了,不断地加高河堤,不就是堵吗?
      历朝历代总有一些智者,他们难道看不出来,这么治理黄河只会让这条巨龙变得更加的凶猛危险吗?
      他们一定是有人知道的,但是没有人能够改变。
      整个黄河下游一直都是华夏的人口、政治、文化中心。
      恢复一片大泽,一次性就要减少一府之地,这得是多少耕地啊!又有多少人要背井离乡啊,哪一个朝代能够拿出钱粮、土地来安置那么多的百姓呢?
      “杜辉,也不能这么说,先民也有自己的无奈,况且黄河这样,跟上游的开发也有关系,不然这么多的泥沙都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是黄河形成之初就有这么多的泥沙?”
      以前清廷的工部每年春汛前都要派人到黄河取水,通过水中的沙量,判断这一年是否会出现水患。
      可见黄河之弊端跟含沙量有重要的关系。
      最近一段时间,冯道利和他的学生们沿着运河一路北上,在曹州地界探查水患。
      他们发现黄河下来的洪水大都积蓄在菏泽附近。
      此处的积水最多、最深连成一片,仿佛是一个大湖一般。
      他们继续北上,直至大清河,这里的河水已经被黄河下来的水染成了黄色。
      大清河本是一条地区性河流,而且跟北方的很多河流一般,季节性非常的明显。
      它现在还没有到自己的汛期,但是黄河之水已经填满了河道。
      如此看来,等到了大清河自己的汛期,河堤必然被漫。
      现在黄河注入大清河的水并非是其全部的水量,还有很多的洪水灌入了巨大的洪泛区。
      因此,如果就此让黄河改道的话,整个山东北部都要连续多年遭受洪灾的影响。
      黄河必须要回到原来的道路上去。
      此后,冯道利带着他的学生汇同水利部的工作人员,对曹州的洪泛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
      认真对比了黄河的正常水位与曹州因为的洪泛形成的大湖的高度。
      最后整理出了一份《黄河回归故道及在曹州建立泄洪区方案》
      这份方案,建议在曹州菏泽地区完全打开黄河大堤。
      让黄河之水全部进入菏泽地区。
      等黄河水量下去,然后再去堵住好开始的决口。
      保留黄河与菏泽的接口。就如同长江沿岸的鄱阳湖和洞庭湖一般。
      菏泽地势低洼,历史上就是大泽所在。
      考察团已找到了古大泽的边沿。
      那里是天然形成的高地,只要在几处地方修建湖堤。就可以在菏泽地区形成一个相当于洪泽湖的的大湖。
      这个大湖可以用来调节黄河的水位。
      同时大湖的东侧依然可以连接多条河流,在大湖也无法承受黄河水量的时候,分担一部分排水的压力。
      另外,大湖还可以帮助黄河排沙,汹涌的河水进入大湖之后,就会变缓,河沙会沉积在大湖。
      黄河水量少的时候,大泽会自然干涸缩小,露出底层河沙,到时候就可以取用河沙,作为建材使用,还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
      如此这般方可打破黄河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的怪圈。
      这份方案,很快就被上传到董书恒的手中。
      因为事关重大,内阁召开了扩大会议专门讨论这件事情。
      反对的声音认为这件事情,有些异想天开,几千年来,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事情。
      明明是开垦好的土地,为什么要变成大湖呢?
      老百姓的心中也会想不通此事。还有很多家族的祖宗坟地、祠堂都在这里。
      要是全都让湖水给淹没了,那些个家族能够愿意吗?
      他们一定会带头出来搞事。
      复兴军现在刚刚建立政权,首先要做的就是争取民心。
      这样的事情显然会让复兴军在个别地方上失去人心。
      但是也有很多人认为可以施行。这个方案很显然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黄河的问题。
      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情。
      而且,现在有施行下去的条件。
      首先是华夏手中掌握着东北大量的耕地。可以为这些迁出的人重新分配土地。
      对于这些百姓的损失完全可以多分配一些土地去弥补。
      其次,这次黄河水灾已经让这片地区成为了灾区,大部分百姓已经被董书恒迁移到了海州地区。
      本来就是准备将他们迁移出去。
      现在只有少数居住在丘陵地区的百姓没有受灾,需要政府动员搬迁。
      因此现在搬迁的压力最小。
      最后,现在复兴军刚刚建立政府,余威犹在,百姓们还把握不好复兴军的处事风格,更多的是人会选择暂时忍耐。
      正是快刀斩乱麻解决此事的最佳时机。所谓长痛不如短痛。
      董书恒心中则是支持这个方案的,甚至他早有此打算。只是此事终究要大家去执行,所以他将这件事情拿出来给内阁讨论。
      同时,他也想看看内阁这些人讨论的时候,能不能将这件事所产生的弊端

第三三八章 治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