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75章 六边形小强[1/2页]

我真不想跟神仙打架 中秋月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如临大敌!
  感觉荆小强是来上门踢场子的。
  圣卡罗剧院在上班的老中青全都出来了!
  当然也还是因为荆小强的名头太如雷贯耳。
  去年拿下林肯中心大都会歌剧院的签约,这已经是无数欧洲歌唱家梦寐以求的硬通货。
  欧洲再怎么傲娇,还是知道在薪乡大都会签约才是最能被全球市场追捧的。
  而且从花旗到焦盆也是这年头最能掏钱的大财主!
  除了酸熘熘的说句中国人怎么会有美声高手,尽是暴发户瞎搞,也只能内心羡慕。
  可接下来大都会歌剧院推出的咏叹调演唱会专辑,NHK乐团的名家选段专辑挨着出,还是有人从CD里听出来,这位不世出的亚洲天才,是拿波里乐派无疑……
  拿波里就是那不勒斯的音译,音乐界喜欢用这个词儿。
  的确,在行家耳里,一听就能从发音、共鸣体腔、气流特点分出门道。
  就像圣卡罗剧院是活化石那样。
  拿波里乐派也被誉为欧洲的音乐学院。
  要知道所谓“意呆利歌剧序曲”就是在这里率先固定下来的。
  一首通俗易懂的曲子就直接拉开歌剧的大幕。
  宣叙调也在这里得到了长足发展,伴奏乐器也有了变革,通奏低音逐渐减弱,咏叹调逐渐被返始咏叹调占据了主流。
  乐团部分里,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逐渐增多,小提琴也越来越重要,经常齐奏出绚烂的乐曲,整个伴奏的乐团越来越形成后来的歌剧风格。
  很多歌剧规范性的传统,都在这个地方成型。
  用少林武当的地位来形容都不为过,另一家当然就是汉斯的巴赫那一脉。
  然后荆小强的意呆利语必然带着胡德尔松的拿波里口音。
  这就像汉语是全国的,但一个省的方言其实也分无数个口音,只有当地土生土长的家伙才能明确区分出是哪山哪坝的人。
  外国人学得再地道,往往也是被提炼过的综合口音。
  哪像荆小强刚才在街头说话,当地人全都一脸见了鬼的模样。
  也许意呆利各地歌剧院都听过罗伯特的CD,但圣卡罗歌剧院绝对是听得最多的。
  因为这一年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会被同行询问那个罗伯特是你们谁教出来的学生。
  随时都被提到,就有点烦。
  而且这些天奈克的广告还成天在堆!
  同行就更是戏谑了,你们那个罗伯特去拍女性内衣广告了呀,你们拿波里乐派就这样?
  总之汉斯那边被拒绝后,直接就打电话过来喷,你们谁教出来的弟子,这么不尊重传统,这么不懂规矩吗?!
  所以百思不得其解的圣卡罗剧院对荆小强来访很戒备,你要干哈?
  荆小强是个好演员,他没细想到自己的拿波里口音,还用非常标准的方言:“我们是从中国沪海来参观,特别想见见浦契尼斯先生,如果能邀请一起吃个饭就最好了。”
  表情得控制到感觉他在寒暄。
  果然所有目光都集中到一位看起来比较清瘦的中年人身上,感觉他是泄露帮派秘诀心法的叛徒!
  穿着休闲衬衫,胸口还挂着眼镜的中年男人完全无妄之灾:“我?你从哪里知道我,跟我有什么关系?”
  荆小强开始胡说八道:“我们这位剧作家先生自从读了《马可波罗游记》就特别喜爱意呆利,希望创作一部跟马可波罗有关的戏剧,您曾经写过关于马可波罗的论文……”
  边说边给穆春雷喜笑颜开的示意,您可以送礼物了,这就是我的老师。
  可怜学富六车的穆春雷,受到时代限制,他英语阅读精通,写作只能算优良,比中文写作差不少,听没问题,但是发音比江浙沿海人说普通话还悲剧。
  意呆利语肯定完全听不懂,特别是拿波里方言口音有点喉音。
  但荆小强万万没想到,穆春雷除了接过李佶庄重奉上的苏绣礼物,还坚持用比较荒腔走板的英语感谢:“罗伯特是个非常优秀的孩子,非常感谢能在你们这里学到最好的歌唱技巧……”
  焦盆人说英语是出了名的口音搞笑,哎哟喂,老穆这英语发音把坂井和李佶都震惊到。
  小文艺兵好歹一开始就是跟着外国人语境交流,又有磁带录音机,不像老一辈大多都是硬啃音标,还断了档。
  荆小强都慌了,因为全场的意呆利人也懵逼,您这是哪国语言?!
  但总有些单词能分辨:“学什么,要学什么?”
  荆小强只好急中生智:“时态,时态错误,他的意思是想送我

第775章 六边形小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