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 相对说来,李晔还是更关心关中百姓,关心各县的重建和务农事宜。
      除了杜让能的汇报,锦卫的盯梢,李晔还让左车儿从禁卫中挑了近百人出来,让他们潜出宫去,也帮起一起打听情况。
      因而他身在宫中,也掌控了大量消息。
      他知道各地县官均发愤图治。尤其是卢宴等几名主动请求外任县令的,无不日夜辛劳,走访于田地间,招抚流民、测量田地、分发库粮、督促耕种……甚至不惜亲自下田示范,无不克勤克勉。
      卢宴出任县令的云阳县,短短一个月,县内入籍的便已有三千户,简直不可思议。
      另有一个朝廷派出的年轻县令,名郑远客,也引起了李晔的关注。
      郑远客出任的是奉天县令。
      奉天遭兵乱最重,如今是遍地残垣,荒草盖野,百里无鸡鸣。为招返流民,郑远客出了不少新招,如在田野间多插草人,营造出人丁兴旺的景象,以此来安定民心;又如,奉天毗邻?州,此时恰逢?州战乱,大量百姓纷纷出逃,他便遣人在边境上遍贴布告,宣传奉天新政令,又设置施粥点,以此来吸引?州难民入户……
      据说,原本已成荒野的奉天,经他短暂治理后,还真的人丁渐兴旺起来了……
      每当听到这些消息时,李晔无不兴奋异常。
      大唐终有良臣。
      而大唐的百姓虽屡遭灾乱,饱尝乱世人命如草芥,但只要给他们一块土地,他们也总能在土地上孕育出未来……
      除此外,杜让能如今专司户部,又是“务农为先”的大司农,也尽可能地给予各县援助。如粮食、牲畜、农具等,都源源不断地从京城输送至各地。便是各地吏治上有了阻碍,他也尽力协助妥善处置……
      但也并非只有好消息传来。
      李晔就听说了,至少有两位县令碌碌无为,只一心保全自己的利益,不顾百姓安危,于朝廷发出的诏令置若罔闻。
      还有些地方豪强大族,对官府测量土地不满,处处阻挠;他们家里明明藏有粮食,也不肯卖给官府用以赈济流民。
      还有些寺庙道观,同样占有大量私田,大部分官府竟不敢过问。
      有的寺庙甚至敢和官府抢夺人口,许以钱财、怂恿流民不去官府入籍;或趁机放贷,发乱世财,逼迫流民转卖从官府得来的田地,也造成了县政的混乱。
      而还有边远的县,境内匪患成灾,至今都未能安宁下来,更别说恢复农桑了……
      最让李晔不满的是,杜让能为人太过安稳求全。
      以上这些已显露出来的问题,李晔在深宫中都已经有所耳闻了,他杜让能主持所有县乡农务,不可能不知道。然而杜让能却压着不上报,也没听说他采取了什么雷厉手段去解决这些问题。
      ……
      已是十月。
      外朝的动荡已渐渐平息下来。毕竟如今的朝堂百官,既无职事,也无权势,哪怕是头上顶着侍郎、少卿、监令之类的四品官帽子,实际却只能全仗天子和朝廷的施舍,要将他们撵回家去,只需狠下心来即可,其实不会有太多阻力……
      李晔也已等得差不多了,他决定出宫一趟。
      这日,李晔带上杜让能和部分新组后的户部官员,出城视察。
      出京城后,沿官道一路东北而行,行至灞桥再折向南边的几处村落田野。
      这是杜让能在前方指引出来的巡幸线路。
      背后的苦心不难理解。
      灞桥位于长安城东,属万年县辖地,未受上次兵乱影响,又四周水源充足,历来是关中农桑发达地。

135章 独断朝纲[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