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柿子要拣软的捏[2/2页]

孝与不孝生死绕 巴巴忌酒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p;  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之时,刘备向刘表建议,乘机袭击许都,以迎汉献帝回归。但刘表不予采纳。由此不难发现,刘备犯了一个方向性错误一一死盯曹操不放!在刘备的心目中,曹操是大汉朝廷逆臣,只有将其铲除,才能恢复大汉一统。但同为大汉臣子的刘表,却只顾自己安耽,根本没把"匡扶汉室"提上议事日程。
      许多读者以为,刘备蜗居新野七年,无有建树,与刘表不思进取、没有大局、不给刘备足够支持有关。其实不然,此时的刘备,思维正统到几乎顽固的程度。他坚持认为,刘表属于汉室宗亲,自己人不害自己人。宥于这一顽固思维,即使刘表己病死,曹军南下荆州,刘备撤离新野路过襄阳,诸葛亮力劝其攻打已经倒向曹操的刘琮、占据襄阳、可以赢得转圜余地时,刘备仍答:"吾不忍也!"
      其实刘备的最终志向是"匡扶汉室",这是一个大目标。大家知道,大目标需靠无数个小目标的累积得以实现,刘备为了实现大目标,牺牲部分小目标,并无不可。换句话说,刘表收留刘备,确实有情,但刘表又派刘备去新野挡曹,又属无情。如此一想,刘备与刘表,充其量只是利益关系。
      既然是利益关系,那么刘备在新野就有两个选项:一是发动政变,直接取代刘表;二是借用刘表兵马,按照"隆中对"策略,主动进攻益州。
      这两个方法,成功率都非常大。先说政变夺权,刘表长子刘琦与次子刘琮为争储闹得不可开交。刘备完全可以借用反对"废长立幼"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协助与己关系较好的刘琦,举兵起事,然后再找借口取代刘琦。
      除去政变,就是进攻益州。益州掌控人刘璋,也属刘邦后裔。但同是刘家人,刘表与刘璋却似仇人一一因不满刘璋之父刘焉违规使用皇室用具,刘表曾举报刘焉有"不臣之心"。刘璋即位后,即派手下大将赵韪为征东中郎将,长期驻扎荆州附近,随时准备进攻刘表。
      根据"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说法,只要刘表肯出兵马,刘备去打冲锋,就可消除来自益州的这个危厄。此策完全属于两全齐美:于刘表而言,可除背后受敌;于刘备而言,可得整个益州。但可惜的是,刘表没想到这点,就死了。
      但刘璋想到了一一为了能让汉中成为保护益州的屏障,刘璋邀请"本家兄弟"刘备入蜀,让他去打张鲁:成了,刘备定会感恩于他;败了,顶多失去一点兵马。不过刘璋失算了,经过诸葛亮的反复灌输,刘备不仅修正了"只打曹操"的思维,而且认同了"兄弟可以相残"的理念,更因不愿再像呆在新野那般浪费时间,故尔干脆利落地取代了刘璋。
      与其说诸葛亮促使刘备变成了"白眼狼",倒不如说是刘备领悟了"无毒不丈夫"之理,否则,他极有可能会再"冬眠"七年,甚至将自己划出于三国巨头之外!

柿子要拣软的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