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22章 一张老照片[1/2页]

大探险之谜藏罗布泊 半生醉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于是,我又向大家提出了我心里的疑问:
      “那你们说,之前被我们杀死的那个巨人去了哪里?”
      大家面面相觑,看来,这同样也是他们心里的疑问。
      酒哥思考了一下说道:
      “如果没猜错的话,这片沙漠里应该不止一个巨人。而我们当时也没有完全杀死他。在他倒下之后,我们就跑了。如果没死透的话,很可能被其它巨人用这西域僵蚕又救活了。”
      “西域僵蚕真有这么神奇?”刀疤不禁问道
      “你看看我胳膊现在的样子,就知道了。”
      酒哥说着,抬起了他的胳膊给我们看。
      看到之后,众人大吃一惊。伤口居然已经愈合了一半!
      “我去,这虫子这么神奇吗?我后悔没有多拿点了。这不是无价之宝么。方建,还剩下多少虫子?赶紧给我打包!”
      刀疤说着,就要把那罐子拿走。
      “你拿了也没用。”
      酒哥淡淡的一句,让刀疤停下了抢罐子的动作,瞪大眼睛看着酒哥。
      “这虫子没有新鲜血液没多久就会死的。刚死的时候,效果是最好的。而一旦死的时间久了,就没有什么效果了。”酒哥接着说道
      刀疤叹了一口气说道:
      “哎,好不容易找到个宝贝,居然还没法打包。不过能救活酒哥,也算值了。”
      刀疤一边喃喃自语,一边自我安慰着。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
      “咱们出去,让酒哥再休息一会吧。”
      对刀疤说完,我又冲着大家说道:
      “咱们今天就在这里再休息一天。明天等酒哥完全痊愈了再出发。”
      大家点了点头,跟酒哥打个招呼之后,也纷纷走出了帐篷。
      出了帐篷,吃点东西,杜薇提醒我说:
      “对了。很久没有继续看老李的日记了。正好咱们还要在这边呆一天。回去接着读吧。”
      我点点头。又走回了我们的帐篷。
      “上次讲到老李他们已经安全抵达了崖底。你还记得吧?”杜薇提醒我道
      “放心,记得呢。”
      说完,我拿出了日记。可这次,我居然鬼使神差的从最后一页开始翻了起来。
      而正是一个举动,让我和杜薇又有了新的发现。
      最后一页,居然夹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站着两位老人。
      “这两个人,怎么感觉都有点眼熟啊?”杜薇疑惑的看着我
      我仔细看了看,确实,两个人都有一些眼熟。
      “老李?”我突然发现,照片中的一个人长得跟老李异常相似。
      “对对对,就是老李!不对啊!你看这照片的时间,怎么可能是老李呢?”杜薇提醒道。
      对啊。看着照片的时间,确实这个人不可能是老李啊!
      “老李父亲!”我和杜薇几乎是同一时间说出了这个答案。
      “那另外一个老人呢?看着也很眼熟,你有没有印象?”杜薇接着问道
      我仔细看着跟老李父亲站在一起的人。到底是谁呢?
      突然,我想起来了。
      “这不就是彭加木先生吗!”我大声说道
      说着,我的脑海中,便出现了关于彭加木先生的资料。
      彭加木1925年出生于广东番禺,1947年22岁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院,新中国成立后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工作,从事植物病毒研究。他曾经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主动向郭沫若写信说“我志愿到新疆去,我要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
      从此,他在20多年时间里,跑遍新疆、甘肃等十几个省,其中15次进入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罗布泊进行探险,1957年身患恶性肿瘤的他回上海治疗,用坚强的意志战胜了病魔,在病情好转后他又投入到科考中,1979年,彭加木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
      第一次罗布泊探险是1964年初,彭加木带着几个科学工作者绕着罗布泊一周,采集了水样和矿物标本,经过测验认为这里是块宝地,里面存在着核反应所需的稀缺物质——重水。
      第二次罗布泊探险是1979年,彭加木作为中日两国摄制组《丝绸之路》的顾问,对罗布泊周围再次进行考察,为国家找到许多稀有宝藏,许多重大发现填补了国家科研领域多项空白,同时还为摄制组提供了地理帮助。
      第三次罗布泊探险是1980年,彭加木带领其他9名科考人员开始了第三次探险,正是在这次探险中,彭加木因独自一人外出找水神秘失踪,至今成谜。
      10名科考人员名单:
      中科院新疆分院(6人):彭加木、汪文先、马仁文、阎鸿建、沈观星、陈百泉
      司机(3人):陈大华、王万轩、包纪才
      驻军某部队的无线电发报员(1人):肖万能
      1980年5月3日,10名科考人员带着4大桶水、2大桶汽油和汽车、帐篷、通讯设备等若干物资出发,进入方圆450公里的无人区罗布泊。在干燥、炎热的罗布泊里,考察历时一个月,收获颇丰,突破重重艰难险阻,史无前例的第一次由北向南成功纵穿罗布泊,于6月5日到达罗布泊南岸的米兰农场。
      6月11日,在米兰短暂休息五六天后,考察队一行从米兰出发,准备沿古丝绸之路南线再次横穿罗布泊,然后取道敦煌去乌鲁木齐。
      6月16日傍晚他们艰难的来到罗布泊东岸的库木库都克附近。
      此时,科考队从米兰农场补充的汽油一路已经消耗殆

第122章 一张老照片[1/2页]